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格兰仕集团副董事长、广东跃昉科技有限公司CEO梁惠强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 公司基础技术研究院陈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之密董事副总经理、注塑机事业部总经理张涛

之顺企科技大咖访谈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龙头科技企业在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引领性也进一步凸显。

如今,美的、博智林、格兰仕、联塑、伊之密、万和等龙头企业正走创新全球化发展之路。数据显示,顺德龙头科技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在海内外设立了100多个研发机构。

2019年,美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在11个国家设有28个研究中心。过去一年,世界级开源芯片基地签约落户,博智林机器人项目建设推动超千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格兰仕工业4.0智能家电制造基地示范项目成功投产。近两年联塑、美的、国药等多家企业还荣获广东全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从这些龙头企业的实践中不难看出,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全球化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勇于打破常规迈向先进制造核心领域、大力向全国乃至全球引进高素质人才等等举措,让这些龙头企业甩掉了“传统制造业”的标签,以“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身份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格兰仕集团副董事长、广东跃昉科技有限公司CEO梁惠强:

科技转型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否定自我”

要从外部甚至不同行业,引进大量能够进行科技转型与发展的人才,需要我们改变已有的传统体制等,这需要相当大的魄力。

芯片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构成之一,也是短板所在。

今年顺德党代会提出,对标新发展理念,顺德仍面临着制造业大而不强带来的严峻挑战,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上“缺芯少核”、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创新之痛。

在去年9月28日格兰仕的一场企业大会上,格兰仕集团副董事长梁惠强发表主旨演讲,宣布格兰仕将自研芯片。在今年1月的一次挂牌仪式上,梁惠强说,“今天我多了一个身份,成为了跃昉科技的‘班长’。”

作为本土龙头家电企业,格兰仕以科技转型开启迈向世界500强的发展路径,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边缘设计等高新技术,和智能家电融合发展。在正式进行科技转型的第一年,格兰仕同时推进了两个百亿级别的项目,一个是工业4.0基地,一个是开源芯片基地。其意义在于,提供成本更低、效能更高的芯片,将为顺德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企业科技转型升级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有哪些?梁惠强认为,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首先是要“否定自我”。

南都:如何看待在粤港湾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的背景下,顺德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机遇?

梁惠强:自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一直是创业创新的热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规划下,顺德有大量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有非常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很好地从传统产业升级到以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代表的新行业。对此,格兰仕不仅非常有信心,而且决定要全心全意参地与到顺德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

格兰仕今年会投资一个新的工业4.0生产基地,并与香港恒基集团、上海赛昉公司共建开源芯片基地,这些在顺德都会是具有代表性的科技转型项目。

南都:在科技转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有哪些成果?

梁惠强:格兰仕近年来最大的一个科技转型探索,就是进军芯片设计行业。自从去年“928大会”(顺德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工作推进会)上正式宣布以来,第一款RISC-V芯片正在做最终的测试,预计8月可以正式量产。这代表着RISC-V开源的生态系统将会进入到家电这个有着数百万数千万设备的生态环境当中。这对行业有一定的标杆意义,尽管未来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已经走出非常扎实的第一步。

格兰仕的目标就是持续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体验和更大的价值。不管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我们的聚焦点只有一个,就是创造出能够令用户感动的产品。

南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或者面临怎样的挑战?

梁惠强:我想格兰仕科技转型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要“否定自我”,要从外部甚至不同行业引进大量能够帮我们进行科技转型与发展的人才,这一点需要相当大的魄力,需要我们改变已有的传统体制等,才能聚集到一批有志之士来共同实现企业科技转型的目标。

南都:如何以开源芯片为契机,来解决目前行业“卡脖子”的难题?

梁惠强:开源芯片最大的优点是在于不会被“卡脖子”,RISC-V从诞生以来就是一个开源的战略方向,他跟X86(英特尔)和ARM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愿意在这样一个开源的生态环境下,去做一些附加服务。比如说一些设计的服务、一些知识产权IP的授权等,这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借助格兰仕在家电行业的影响力,来带动RISC-V生态,走出关键的第一步。只要走出了第一步,后面行业的其他参与者也会加入到这个生态环境当中,到那个时候整个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好办,但是关键和最困难的永远是在于那第一步。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 公司基础技术研究院陈博士

博智林已引进培 育机器人领域人才3400多名

最有前景的智能机器人,具备环境感知能力、自主决策,动态环境下高效的作业能力,其同建筑行业、农业、特种制造业的结合值得期待。

在博智林机器人总部大楼里,已经聚集了3400多名国内外优秀研发人才,均年龄30.5岁,其中博士、硕士占比超过26%,海归人才超过180名。现有在研建筑机器人50余款,其中近40款已投放工地测试应用。

当前,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为代表的“新基建”驶入快车道,机器人产业也是顺德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对顺德来说,发力机器人产业的路径并不只有“引入”,还有本地企业的转型,例如碧桂园。

南都:作为科技创新型人才,如何看待顺德科技创新的发展机遇?

陈博士:第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政策的发展推动,会进一步通过广佛同城、深中通道,加快人才流动,加上地方政府非常好的人才政策如“德才卡”、“人才房”,人才集聚效益会更佳明显。

第二,当前顺德的大量的加工产业正处于技术变革关键时间节点,为智能制造、建造等产业提供了庞大的产业基础。同时,顺德大力引入、打造高新科研技术高地,这两者融合,能产生化学效应,支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诞生了一批工业、服务、建造机器人、自动化企业,推动着5G、AI视觉、数字孪生、智造云等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壮大。

第三,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以建筑机器人及相关智能设备、装配式等研发、生产、制造、应用为核心业务,招募了3400多名国内外优秀研发人才,将建筑机器人与装配式建筑、BIM技术、EPC总承包全面融合,统筹发展“建筑机器人+装配式”的建筑设计、生产、采购、施工及设备制造、运输、装修和运行维护等全产业链,提升施工安全质量、提高工效、维护健康、减少污染,助力国家构建高质量建造体系。

南都:请介绍一下您所负责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如何帮助建筑机器人更好地在工地作业?

陈博士:例如测量机器人项目,可以通过高速、高精度3D成像,通过自研核心算法,自动分析建造施工场景,生成一系列测量图层,精准引导建筑机器人进行作业。引导包括机器人“脚步”导航移动,以及“手部”作业,让建筑机器人在实际施工场景智能化、精准化。测量机器人项目还可直接用于房屋建造过程的施工质量检测,实现检测过程客观化、标准精确化,相当于“双眼”。当前已经初步完成产品化工作,即将投入实际测试应用。

这款测量机器人只是公司在研项目中的一款。目前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有50多款,覆盖建筑施工的主要工序。地面整平机器人、地面抹平机器人、预制内墙板搬运机器人、外墙喷涂机器人等30多款产品已投入工地测试应用,10多款进入产品化阶段。

南都:在践行科技创新方面,顺德相关政府部门给了哪些扶持和帮助?

陈博士: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方面,政府组织了区级科技计划项目,从研发、实施、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加强了对企业的引导、扶持,组织开展各种创新服务并提供资金支持,提高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信心。还邀请专家举办一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金使用等相关的讲座或培训。

科技创新大会上表彰奖励创新企业和科技人员,形成了重视科技创新的氛围。

南都:疫情给我们所在的科研项目领域,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路方向或者发现了哪些新的机遇?

陈博士:第一,无人化智能设备需求空间非常大,疫情从某种意义将其在特定场合补充需求变更为刚性需求,接受程度明显提高,加速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坚定了行业技术从业者对产业的信心与责任心、加强了使命感。以我所在的视觉图像处理、传感器研发、基于3D点云图像智慧测量机器人的研发领域,产业变更、智能建造的强劲需求背景下,随着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快速成熟,相关技术会批量地应用于建筑机器人,赋能其精准施工能力;同时,针对疫情,公司的基础技术研究院进行了智能人脸识别终端(测温款)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在进行不断的产品迭代之后,测温精度等产品性能已达到了体温初步筛查的要求。

第二,疫情期间部分劳动密集型传统企业受较大影响,从长期看,传统制造、建造行业转型升级必将加快。企业将加大机器对人的替代,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会不断涌现,一些传统“工业机器人”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最有前景的应该是智能机器人,具备环境感知能力、自主决策、动态环境下高效的作业能力,其同建筑行业、农业、特种制造业的结合值得期待。

伊之密董事副总经理、注塑机事业部总经理张涛

创新让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通过产品开发及创新平台建设等多维度来加强技术创新。伊之密在顺德大良五沙建设全球创新中心,将打造成一个开放式创新平台。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注塑机全球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全球各地在复工复产推动经济发展与抗击疫情之间寻找平衡线,这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之密”)注塑机销售增长超过20%。销售大幅增长的原因,伊之密董事副总经理、注塑机事业部总经理张涛归结为企业不断地创新,“创新让伊之密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竞争力引领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南都:新冠肺炎疫情,给伊之密带来怎样的挑战与思考?

张涛:在今年疫情期间,伊之密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快速地达到比较高的产能,满足市场订单的需求。在复工复产过程中,整个供应链面临比较大的考验。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与上下游企业一起推动产能的提升。另外,也得益于最近几年,我们企业在整个制造模式上不断推进精益制造系统的建设,使计划及产品制造模式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单位面积产出和人均效率持续得到提升。所以在上半年的复工复产中,伊之密能够短时间内达到比较高的产能。

南都:近些年,伊之密在科技创新上有怎样的实践与成果?

张涛:伊之密通过产品开发以及创新平台建设等多维度来加强技术创新。一方面,在自身产品创新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发新一代更先进的产品。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发新产品,例如全电动机器,做物料的机器,油电复合的机器,这些都是产品开发的重点。另一方面,结合下游产业链,开发一些新的工艺技术。模式上既有自主的创新研发,也有跟欧洲的技术的对接和引进。

从总体的效果看,通过创新让伊之密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疫情下,今年上半年注塑机销售同比增长超过20%。伊之密的竞争力不仅在国内不断提升,在全球市场上也是排在前列。所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竞争力引领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此外,伊之密还在顺德大良五沙建设全球创新中心,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创新平台。作为伊之密全球创新孵化基地,该创新中心将肩负起“伊之密从设备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重要载体”的角色,汇聚模压成型装备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为前沿技术测试、落地提供开放性的研发合作平台,不断探索具有创新性和成本效益的应用方案,一起推动前沿技术测试、落地,实现产业共赢。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顺德建设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的背景下,顺德在科技创新领域方面有什么发展机遇?

张涛: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还是顺德建设高质量发展实验区,这对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制造业都在转型升级,一些低端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或者国家去。剩下的企业要想在大湾区的宏观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必须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就是装备的升级。伊之密下游客户,包括家电、汽车、医疗、通讯等,都需要通过装备的升级来带动产业跟产品的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南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一流营商环境的支撑,您怎样看待顺德的营商环境?

张涛:从总体上看,顺德的营商环境还是非常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的。伊之密从起步阶段一直发展到现在,主要是以顺德这个区域为载体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到外地开设工厂,就能够明显感受到顺德营商环境是非常好的。政府帮助企业发展的意愿很强,政府的行政效率也很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一直得到顺德政府的大力支持。

02-06版

统筹:何惠文、路漫漫

采写:南都记者 路漫漫 胡嘉仪 实习生 徐慧莹 刘钰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