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北伐又称太平天国北伐,是咸丰三年(1853年)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

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宣布武装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随后,洪秀全采纳了杨秀清提出的“专意金陵,据为根本”战略,从永安成功突出清军围后,朝着金陵挺进。

太平军灵活运用避实就虚,长途奔袭的战术,一路势如破竹,于1853年3月19日攻占江宁(南京)。随即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宣告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53年5月13日,在定都天京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太平天国就同时发起西征及北伐。其中北伐军采取了孤军深入的激进战术,最终以全军覆灭告终。

那么,太平军为何在立足未稳之时,就急于采取孤军深入的激进战术进行北伐呢?这真的是杨秀清为清除异已而有意为之吗?

天兄(萧朝贵)曰: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俱是军师也!洪秀全胞弟,日头是尔,月亮是尔妻子。冯云山有三个星出身,杨秀清亦有三个星,萧朝贵有二个星。杨秀清、萧朝贵他二人是双凤朝阳也!”——《天父天兄圣旨》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史书,就会发现,在策划发动北伐之时,杨秀清是没有清除异已的动机。因为能威胁到他地位的对手,即萧朝贵与冯云山,此时都已经阵亡了。

杨秀清虽然是最早加入“拜上帝会”的成员之一,但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才让他一跃成为“拜上帝会”的核心领导之一。公元1848年,“拜上帝会”遭到蒙冲石人村地主势力的迫害,恰巧冯云山与洪秀全此时都不在,群龙无首的“拜上帝会”面临被解散的危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杨秀清与萧朝贵挺身而出,假托天父、天兄神灵附体,并代表天父、天兄传达圣旨,领导众信徒坚持斗争,从而避免了“拜上帝会”夭折于襁褓之中。从此,杨秀清成功获得代天父传言的宗教特权,在他代天父传旨时,包括天王洪秀全(天之子耶稣)在内,所有人都必须跪在他面前俯首听命。

另外,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官制规定天王(洪秀全)是国家元首(精神领袖),而军师则是政府首脑,平时一切军务事都是由军师先决策,再启奏洪秀全签字画押后执行。而此时杨秀清正是太平天国唯一的军师。

也就是说,此时杨秀清已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他是是太平天国的政府首脑,而且他代表的神权也凌驾于天王所代表的神权之上。所以,他不具备“清除异已”的动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平军)若袭取江宁,伪行仁义,要结民心,内收盐枭,外结岛寇,则漕运不通,将成割据之势。——《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

太平军攻占江宁后,清政府的漕运粮道被断,清廷面临着断粮无钱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愁得夜不能寐,吃不甘味,严令向荣及钦差大臣琦善,不顾一切夺回江宁。

此后,向荣在天京周边的孝陵卫建立了江南大营,而琦善则在扬州城郊建立了江北大营,两座大营对天京形成钳制之势。另外,多路清军和地方团练部队也在奔赴天京的途中,咸丰帝想尽快消灭太平军的意图显露无遗。

清军兵临城下,太平军如果不想坐以待毙,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这也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决策层的想法。在具体行动上,他们采取同时发动北伐以及西征的军事行动,希望能达到缓解或解除天京所面临军事压力的目的。

清王朝虽然已经腐朽不堪,而且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是,破船还有三斤钉,清军还远未到一触即溃的程度。

太平军内部也有明白人,其中罗大纲就是一位深具战略目光的将领。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北伐方案。

1、北伐方案一:破釜沉舟,直捣燕京

欲图北必北定汴,车驾驻汴,军乃渡河。——《太平天国战记》

罗大纲提出先北上中原,再从中原渡过黄河直捣燕京的北伐方案。实际上就是当年曹操北伐袁绍时的路线,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太平军并不缺少拼劲。

当年,太平军在金田起义之时,总人数只有两万多人,兵器上也不占据优势。但是,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坚定的信念以及无畏的精神,太平军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成功夺取了江宁,创造了历史。所以,太平军如果破釜沉舟,直捣燕京,是有机会北伐成功的。

不过,太平军当年夺取江宁时,是得益于清军一开始受到迷惑,不知道太平军的真正目标是江宁,因此没有及时布置防线,才给了太平军可趁之机。但是,太平军北伐的目标过于明显,必将遭到清军的重点拦截,所以,北伐的难度无疑比当年夺取江宁的难度更大。

此方案要求太平军高层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放弃江宁倾巢而出中原。但是,这是刚刚在天京稳定下来的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此方案胎死腹中。

2、北伐方案二:复制朱元璋的北伐战略,直捣燕京

先定南九省,无后顾忧。然后三路出师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至皖豫,而达金陵;一出徐、扬,席卷山左,咸阳既定,乃出山右,会猎燕都,虽诸葛不能御也。——《太平天国战记》

在中国古代,南方政权北伐,只有朱元璋一人成功了,其他人无一不以失败告终。这虽然有客观上的因素,但是,朱元璋采取了正确的北伐战略,无疑是他能最终成功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如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在北伐前,先巩固金陵的周边,确保大后方的安全。他首先发起西征,平定了陈友谅,控制了荆襄地区,确保对长江流域的控制权;其后,又利用东征灭掉张士诚,巩固了三吴地区,保障了大后方。

此后,朱元璋又逐个击破元军的据点,进而控制了淮河两岸,实现了“守江必守淮”的战略目标,这为他的北伐行动奠定了基础。

罗大纲提出的第二条北伐战略,在具体路线上与朱元璋的北伐路线不完全相同,这是由于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所决定的。但是,这两条北伐战略都是强调先巩固天京(应天)的防守,在排除了后顾之忧后再兵分三路北伐,所以,罗大纲提出的第二条北伐战略,与朱元璋的灭元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毫无疑问,罗大纲的北伐方案二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因为之前朱元璋成功了。不过,此方案无法达到在短时间内灭亡清朝(朱元璋花了十二年才攻占元大都)的目的,这对急于灭清的太平天国决策者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此,此方案也被束之高阁。

3、北伐方案三:采取掏心战术,孤军深入直捣燕京

秀全诏之曰:“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糜时曰。” ——《太平天国战记》

当年,太平军从金田起义到成功夺取南方重镇江宁,只用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这样显赫的战绩,就连当年的朱元璋也相形见绌。正因如此,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的决策者们,也开始骄傲自满起来了,他们认为,攻取北京是指日可待之事。

骄兵必败,是因为骄傲自满容易使人头脑发热,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而洪秀全、杨秀清就在关脑发热的情况下,否决了罗大纲提出的所有北伐方案。因为他们一刻也不想耽误,只想打铁趁热,尽快拿下燕京,以达到灭亡清朝的目的。

为了达到快速灭亡清朝的目的,洪秀全、杨秀清任命林凤祥、李开芳为北伐主将,率二万精锐的“老广西”,从扬州出发北伐。洪秀全给北伐军的指示,是要打一场闪电战,避免陷入攻城战的泥潭,黄龙拿下燕京,灭亡清朝。这是典型的掏心战术。

直捣

但是,过于自信的洪秀全、杨秀清此时没有意识到,太平军此次北伐犯了“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援”的战略错误,而“无贪攻城”的战术更是自断退路的昏招。事实上,北伐军全军覆灭的结局,在出发前就已经注定,他们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太平军在定都天京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匆忙发起西征以及北伐,目的一是为了缓解天京所承受的军事压力,目的二是为了快速攻占燕京,以使清朝灭亡。

但在选择北伐战略时,洪秀全、杨秀清在被前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情况下,做出了错误判断。他们认为清朝已经不堪一击,此时灭亡清朝是指日可待之事。于是,他们否决了罗大纲提出的成功率极高,但耗费时日的北伐方案,继而选择了“孤军深入直捣燕京”的北伐方案。

而在具体战术上,洪秀全、杨秀清要求北伐军要快速疾进,沿途不要陷于攻坚战的泥潭之中。这实际上是自断了北伐军的退路。

在自断退路而又缺少后援支持的情况下,太平军的北伐注定是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