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印度依旧没有反思边境冲突问题上的错误,反而不断以“反制”为名加码针对中企及产品的打压行动,致使中印两国合作环境进一步恶化。就在近日印度方面再度扩大对华合作的打击范围,准备彻彻底底关上中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的渠道和大门。

印度智库“发展中国家研究和信息系统”日前的一份报告显示,从我国进口的智能手机、电信设备、太阳能电池板等327种商品已被列为“敏感商品”,以此来限制和打压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并且通过缩小中国商品份额的办法寻找替代来源国或在印度进行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所谓的“敏感商品”是指某一类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份额占到10%或者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而被认定为“敏感商品”则会受到“出于战略考虑削弱垄断地位”的惩罚,简单来说所谓的“敏感商品”就是印度政府为打压中企及中国商品寻找的一个借口。

要知道我国向印度出口的商品几乎在印度市场都占有非常高的份额和非常强的依赖性,例如小到纽扣针线大到工业生产设备,因此印度想要通过打压中企寻找替代国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更何况我国规模性生产的优势就决定了竞争对手不会有太强竞争力。

除了制定一份所谓的“敏感商品”清单寻找中国商品的替代国,印度贸易商联合会还发起了一项旨在进一步抵制中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的“清退中国”运动。该协会秘书长坎德尔瓦尔敦认为想要振兴“印度制造”,政府应当全面围剿中企在印度的商业活动。

坎德尔瓦尔敦还呼吁印度政府也应当出台政策在接下来3年内审查和限制中国资本在印度的投资,并且要求印度初创公司拒绝来自中国的投资。可见印度贸易商联合会的目的明摆着就是想彻底关上印度对华贸易合作的大门,并且以此为契机推行“印度制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是印度政府真的配合坎德尔瓦尔敦执行其所谓的“清退中国”运动,恐怕印度经济基本上就没有未来了,正如抵制我国商品之初印度媒体和专家所说的那样,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印度政府推动抵制中国商品无异于自绝后路,最终受苦的还是印企和普通民众。

一方面原因在于印度本身对我国商品的依赖性很强,不可能通过一刀切的方式直接驱逐出市场,比如7月初印度防疫物资生产原料告急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另一方面印度还不具备发展“印度制造”的实力,限制因素主要集中在资金、技术和设备三个层面上。

至于“自绝后路”无非是新冠疫情已经摧毁了印度经济,危机过后重建时需要大量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倾注,恰恰此时印度对我国这支在其国内投资的主力军展开了疯狂打压,可想而知到印度经济重建时会造成中企无法投资和中企无意投资两种结果。

说到底无论哪种结果最终为印度政府的任性吃亏买单还会是印度企业和普通民众,所以说成是“自绝后路”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