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湛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刘亚洲

(首发:湛述宏观)

一、香港疫情简述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爆发的背景下,7月以来香港疫情再次爆发,且此轮疫情较为严重,引发公众关注。截至8月6日,香港日新增病例95例,仍处于全球疫情爆发以来的高位水平,现香港已累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3849例,累计死亡46例。

此前,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明确表示:现在是香港有新冠病毒疫情以来最严重的阶段。目前香港疫情的难题主要是大多数病例都为源头不明的本地个案,难以溯源和追踪隔离,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社区内传播,甚至可能波及珠三角等内陆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香港与北京、新加坡三地的疫情防控对比

香港、新加坡以及此前北京的疫情情况相对可比。一方面,三者人口和经济体量相对接近,另一方面,三者均为人流量极大、防治难度较大的城市。因此,我们就三地的防控策略、防控措施以及最后的防控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总体而言,香港和新加坡均为典型的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城市,其防控目标是将疫情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防控策略是“政府对境外输入的筛查管控”+“境内居民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自肃”(新加坡较香港有更为严格的筛查与病源追溯隔离),二者的防控效果都取决于疫情所处背景:当疫情以输入为主、境内尚无社区传播时,防控效果较好;而一旦发生社区传播,疫情防控就会失效。

北京则是典型的“统一领导、精准防控、应检尽检”的模式,其防控目标是尽快实现疫情的清零,防控策略是“境外输入严查严控”+“境内全面快速排查筛查”+“必要的隔离封锁”,防控效果很好,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发展,但是短期成本较高,同时比较依赖强有力的政府领导。

1)香港:新一轮疫情更为复杂,防控难度较大

1)防控目标与策略:将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

香港疫情防控的基本目标是将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早期的思路是特区政府主要针对海外输入病例进行防控,境内则依靠居民的自主自觉进行抗疫。

香港之所以实行这种防控策略,一方面是因为香港历来作为一个非常开放多元的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城市,政府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一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香港作为一个相对发达的经济体,社会居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再加上2003年SARS疫情的影响,本地居民普遍具有较好的疫情防护意识。。

2)防控措施:未实行集中隔离和大规模核酸检测

政府方面:香港特区政府早期主要针对大陆以及海外输入病例进行防控。在国内以及全球爆发早期,特区政府及时停止非香港居民的转机服务、减少通关口岸、针对入境人士进行强制性的相关检测核查,但确诊病例并不要求集中隔离(轻症居家隔离、重症住院治疗),而且政府针对部分人群还实施了豁免检疫等政策。但在香港境内,政府并未采取封城等强制隔离措施、也未组织大规模的核酸检测筛查,本土居民多应症就诊,待确诊后,政府组织针对新增本土病例进行快速溯源,继而分类实行轻症居家隔离、重症应症治疗等策略;最后,特区政府的主要工作还有集中采购医疗物资等。

医疗方面:香港医院管理局设立多个临时检测中心,覆盖所有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入境人士,并将阳性患者集中送至公立医疗机构,但是部分轻症患者可以自带手环以医学监察形式居家隔离而非强制隔离;而且,政府一直没有出台针对本地居民的强制检测规定,又由于本地高昂的检测费用,居民检测的积极性很低。

社会方面:特区政府及时暂停了酒吧等部分商户和学校等公共场所,号召居家办公和在线教学,取消大型晚会和活动,控制人流聚集,实行社交距离政策;但针对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政府一直没有实行强制隔离政策,对于社区传播的防控而言是一种潜在风险。

3)防控效果:面对新一轮复杂疫情时,香港模式捉襟见肘

在此前应对大陆输入和海外输入病例的防控中,香港的防控措施和效果相当优秀,均较快的成功控制疫情,最高日新增病例也只有60例,主要是因为病患多以输入为主,偶发的本土病例数量少,所以传染病的源头和链条清晰,相对而言容易隔离控制。

但7月以来的新一轮疫情更为复杂,香港模式的防控短板开始暴露。

此次疫情的源头和传播链多无法查清,许多病例都为不明来源的本土个案,并进而由个案引发社区传播。而控制传染病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此前由于传染源明确、链条清晰,香港模式尚能应对,但此次存在大量不明来源的本土病例以及由于对部分海外人群入境实施豁免检疫,使得“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难度加大,而且随着疫情进展,难度又持续加大,在不改变现有防控策略的情况下,疫情的严重程度或许会呈几何式增长。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一直没有组织大范围的核酸检测,加上本地高昂的检测费用,导致检测的渗透率极低;同时,由于轻症患者无须集中隔离,进一步提高了传染源和传染链条的复杂性,传播途径很难切断,对于传染病防控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这一轮的香港疫情很快从“零星病例”、“聚集病例”到“社区传播”阶段,而此时再通过香港模式的防控疫情的难度极大。

2)北京:统一领导、精准防控、应检尽检

1)防控目标与策略:统一领导下的尽快清零,精准防控、应检尽检

最近一轮的北京新发地疫情始于6月中上旬,历经3-4周就基本得到控制,抗疫效果很好,主要就是因为北京对疫情防控目标及策略的定位与其他城市不同。与此前武汉、吉林舒兰等疫情防控类似,北京对新发地疫情防控的主要目标是尽快实现控制和清零,防控策略更为严格,具体来说就是“统一领导”、“精准防控”和“应检尽检”。

(2)防控措施:政府高效决策和执行,居民积极响应隔离和筛查

政府方面:在领导人指挥下统一抗疫,高效决策。首先,进行全市大范围摸排,快速找到传染源并精准封锁重灾区,提高全市和各地区的风险防控等级,实行社区隔离、严格管控公共交通,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其次,及时发布疫情信息,科普疫情防控知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在疫情已经持续近半年的基础上,使公众对于疫情防控的方法和日常行为更加合理规范;第三,大力组织医疗机构等开展全民核酸检测,实行“应检尽检”和“应隔尽隔”以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大范围清底排查。

医疗方面:在政府领导和组织下,医疗机构大幅增加试剂盒采购,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检测能力和病人收治能力,并且尽可能地缩短检测周期;同时,下放检测权和确诊权,多数病例并不需要送至CDC复核,大大提高检测、确诊以及治疗的效率。此外,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组建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精准追踪和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并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的疫情动态,适时调整针对重点人群和区域的流调工作,根据流调结果做下一步工作的部署,有效避免疫情的反弹。

社会方面:学校等公共场所关闭,推行居家办公、远程教学,部分需要营业场所的工作人员积极响应号召进行核酸检测和实时信息监控,加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防控;全民积极参与,包括但不限于延缓和暂停出入北京,相应社区封闭管理、居家办公、自我隔离以及保持社交距离等号召,积极参与核酸检测等。

3)防控效果:较好地控制疫情

最终,北京在7月11日结束了2个14天隔离观察期,日新增病例也实现清零,宣告疫情得到了较好控制。此轮新发地疫情的累计确诊病例累计不足350人,北京精准、及时和全面的防控筛查也为其他城市后续的防控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新加坡:劳工压垮了更为主动的新加坡模式

1)防控目标与策略:外防输入,境内大力检测追溯,确保疫情处于低水平

新加坡在社会体制、经济现状等各方面都与香港类似,均为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城市。因此在面对疫情时,新加坡模式也于香港模式类似,其疫情防控的基本目标也是将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政府主要防控海外输入风险。但与香港不同的是,新加坡在境内除了依靠居民的自觉自肃以外,政府也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检测和病例追溯,并对病例进行了集中隔离。

2)防控措施:不封城,不停摆,大力检测和病源追溯

政府方面:尽管没有采取封城的方案,但新加坡政府仍然非常积极果断的进行抗疫,其先后成立卫生部、教育部、人力部和交通部等多个抗疫小组,并且以立法形式严格管理社交距离。

医疗方面:卫生部组织全国医疗系统进行分级诊疗,大力拓展基层医院的救治能力,并且仿照中国建设方舱医院,大大缓解医疗资源压力;同时把重症患者同意送至国家传染病中心治疗,轻症患者也不同于香港的居家自行隔离,而是在社区医院、私人医院或者度假村等集中隔离,有效避免社区内的多次传播;最后,新加坡在核酸检测不足时,全球创新性地增加抗体检测,提高检测渗透率。

社会方面:4月劳工疫情爆发之后,政府关闭所有非必要服务的场所,所有员工居家办公,学生居家学习,民众外出大幅降低。

3)防控效果:劳工成为突发变量

在早期的海外输入阶段时,由于新加坡政府与香港政府一样能及时针对入境人群进行检疫,境内又通过非常严厉的措施进行血清学检验和路径追溯,保证实时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因此,一直到全球疫情已经大流行的3月中下旬,新加坡对疫情的防控效果都是全球最优之一。

但3月底以来,由于新加坡境内劳工群体疫情的爆发,使新加坡疫情急剧增长,劳工也压垮了更为主动的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境内有数十万外来劳工,其一般居住在密集拥挤的宿舍,而且早期并没有得到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的重视,导致相关人群后续的检测筛查、隔离救治等都不够及时。因此一旦劳工群体出现零星病例,由于新加坡政府对该群体的追溯与隔离制度、检测覆盖情况都不够充分,就极有可能迅速出现聚集病例和社区传播,造成严重后果。

3月底劳工群体内部开始出现疫情,并且因为追溯、隔离、大范围检测等措施缺失,果然很快出现社区传播。因此,新加坡的疫情在4月迅速爆发,新加坡模式也备受压力。截至目前,新加坡客工宿舍的累计确诊人数已超4万例,占总确诊人数的90%以上。不过也正因为新加坡的主要感染者都为劳工,而劳工宿舍早已被集中隔离,因此新加坡境内其他社区的传播风险并不大;同时,新加坡政府也已针对劳工的疫情问题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改善宿舍环境、降低居住密度、集中隔离和治疗等,目前整体的疫情也在呈现控制局面。

截至8月6日,新加坡累计确诊病例54555例,现存确诊病例6497例,日新增病例301例,疫情控制相对较好。

三、疫情对香港的影响以及对大陆的潜在影响

由于全球疫情仍在持续爆发,中国大陆、香港等都会持续受到影响,“零星病例”也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关键仍然在于是否能够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而把疫情及时控制在“零星病例”阶段,避免出现大范围的社区传播。目前香港已经出现明显的社区传播,且相当部分确诊病例的传染链条仍不清晰,加上此前市民的各类社会活动也都已陆续开始,防控难度明显提高。

不过,香港特区政府最新的防疫措施已经颁布实施,对防控也做出更严格的举措。比如要求室内公众地方及公共交通转成处强制佩戴口罩、内地抵港“14日隔离令”也再次延长至9月7日,具体后续效果如何还需观察。核酸检测方面,香港政府目前也已经多次加强工作,8月2日首支内地支援队伍也已经到达香港,预计后续核酸检测力度将会明显提高。

整体而言,当前香港疫情防控模式出现了明显调整,防控措施也明显提高,但疫情本身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预计其消费和社会活动在短期会再次受到较大影响,对于依赖服务和消费的香港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大陆方面,以深圳和珠海为例,口岸一直在执行非常严格的集中隔离措施,且在香港疫情发生后再次调整了入境政策。比如,由香港经深港口岸及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入境时必须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集中隔离14天等。此外,近日深圳等地也已针对香港入境感染者进行深度追踪和全面筛查,相比香港,大陆城市的防控措施更为及时、防控强度也更大。

因此,预计疫情由香港传至深圳等大陆城市并且引发较大规模二次爆发的风险相对较低,大陆经济活动继续恢复的步伐相对确定和稳健。不过,预计珠三角等大陆地区疫情防控的措施不会放松,深圳等临港城市的检测量和防控措施都会明显提升。

——————

合作、版权请联系华小姐:136417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