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见许多青年教师,平时上课松松垮垮,敷衍了事;一旦听说学校或其他领导要来听课,便开夜车备课,可是,课上完后,仍然是平平淡淡,没有味道。当然,也偶有少数“聪明者”有一炮打响的,但一炮打响之后呢?

我想前途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从此醒悟,认认真真地教书,最终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一种是沾沾自喜,认为教学不过如此,继续以前的日子。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启示我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教学活动更是如此。因此,努力、努力、再努力,用一辈子的心血来教书,才有可能把书教好,才有可能把书教得出类拔萃。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学这类事情,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无法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者只有扎扎实实地去上每一节课,天长日久,自然会达于至境。

具体来讲,教学活动的这种积累性表现在:

1.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者在运行这一工程的过程中,它牵涉到许多专业素养,而这些专业素养是需要时间去锤炼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牵涉到哪些专业素养呢?笔者以语文教学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就语文教学而言,教者要上好一堂课,至少须具备以下八种专业素养:文字素养、板书素养、阅读素养、写作素养、口语交际素养、传统文化素养、语文教学法素养、教育心理学素养等。很显然,这些素养不是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能全部具备的,它需要教者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去积累。而要积累,如果不在平时下功夫,便很难走进语文教学的堂奥,更不用说拿出高水平的课来。

2.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心智活动,这项活动要求掌控它的人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方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上乘境界。因此,平时不下功夫,要想通过一堂课“一鸣惊人”,那只能是妄想。

3.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很高的活动,在这个方面,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无创造几乎就不存在教学。因此,那种“一劳永逸”的想法只能是“堂吉诃德”式的幻想。教学只有建立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实在在努力的基础上,教学才会放射出创造的光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教学活动是一项开放性很强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大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何突发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而解决这种情况的方式方法,只能来自两个方面:经验和才能。但是,大家知道,不论是经验,还是才能,都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们必须经过实践的锤炼才有可能具备。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个方面,平时的功夫依然是真理;否则,教者就很难应付课堂突发情况。

5.教学活动永远在路上,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同老师自身的素养密切关联,教师素养高,教学活动的水平自然就高;反之,就低,而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永远不可能达于至境。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教师素养高,学生就发展得充分;教师素养低,学生的发展无形中就会受限。因此,它同样也永远在路上。

常言道: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很显然,这里的关键还是一个“常”字。

于漪老师在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过这么一段话:“语文教学是一条艰辛的路,清醒地认识自己,就可以看到上面布满了自己的不足与遗憾,关键在于怎样认真对待。不足、缺陷是令人懊丧的,但是认识它,填补它,跨越过去,就能愉快地迈步向前,就会鞭策自己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最可悲的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教学方法多少年‘一贯制’,自己无长进,学生当然也就长进不大,给耽误了。”

于漪老师的这段话告诫我们,语文教学偷懒不得,语文教学永无止境。事实上,不仅语文教学,其他各科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