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俞任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大学出版社褚超孚社长在会上发言

8月3日上午9点,“第二届学术交流的未来——探讨中国学术期刊的走向”国际会议在浙江大学出版社一源会议室,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拉开帷幕。

据悉,这次会议,有来自中美英等国几百位与会者,这也是疫情以来国内外最长的学术视频会议。因为时差原因,三天时间横跨东西半球的线上视频会议,在900分钟里完成了4个主题,来自中科院、中华医学会、高校、《科学》、美国信息标准局、牛津大学出版社、科睿唯安(WoS总编辑)等19个报告人,回答了126个问题。

科研新政是机遇,也是挑战

会上,国家自然基金委原主任、中科院杨卫院士对中国科研新政破二唯(唯论文、唯SCI)表达了他的观点,他指出科研评估以“SCI至上”、“论文数”等数值指标这种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也提醒要注意防止出现“未建先破”等新问题。

来自中信所的潘云涛研究员,也是新政出台的参与者。他说,2016年中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已经超过42.6万份,这一数据已超越美国,让中国成为学术论文数量第一大国。

面对井喷式的科研进展与成果,重塑可持续的良性评价体系已迫刻不容缓。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净化学术风气。

离真正的学术大国,我们还差多远?

在轰轰烈烈的破除“唯论文”“SCI至上”呼声背后,也意味着国内学术期刊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中国期刊想走向世界,道阻且长。

会上,科睿唯安业务总监宁笔分析了一组数据, 2019年JCR自然科学版(SCIE,2020年6月发布)178学科库中共有9370种期刊。其中中国内地期刊共241种,其刊数今年超过了日本,排名第6(前为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覆盖了121个学科,与上一年相比,填补了10个SCI学科的空白。但是在JCR库中57个学科分库中,中国内地期刊是空白,例如凝聚态物理、微生物等。这说明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建设一流期刊的路在当下和未来。

本次大会,《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前总编张月红是议题的主要策划人,从去年首届大会开始,她就致力于搭建一个能够让中国学术期刊出版人开放视野、碰撞思想、求新技术、有的可施的交流平台。在今年这特殊的疫情影响下,不少国际会议取消过延期,她更看重这难得的沟通机会。

会后,也有不少自费参会者回信张月红。一位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的年轻编辑和她感慨,“作为国内办刊人,很多时候埋头处理琐碎的事务,纠结在字词、标点符号之间,常常会忘记我们到底要去向何方。”这次大会也促使她开始思考:为何中国期刊普遍没有强烈想要融入国际期刊社区的愿望?

去年办会时,张月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学术研讨。今年,她更希望办刊人要了解这个创新变革的世界,快理解,慢判断,做研究型的办刊人,知悉中国学术出版与世界交流的未来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