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狼

部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三等功站着拿,二等功躺着拿,一等功家属拿。能够见着活着拿的一等功太牛了。”这句话并不准确,但能够概括大多数的情况。

能获得“一等功”,毫不夸张地说,至少军旅生涯的路径会很不错:提干,退役有优待,服役有保障等……然而,并不是每个人觉得,获得了“一等功”,就愿意留下来。

他叫刘宸,22岁,四川省绵阳人,2016年考入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2017年从学校应征入伍。2019年8月19日,他参加完“国际军事比赛-2019”。“国际军事比赛”是俄罗斯国防部主办的一项国际性军事赛事,被誉为“军事奥运会”,比赛围绕各专业兵种的装备操作、技术动作、战术运用的基础训练课目组织比武。中国军队自2014年起连续应邀参加,2017年开始承办部分比赛。

刘宸在“军械能手”项目中,和战友并肩作战,获得“轻武器两项接力赛”第一名,“修理排综合接力赛”第一名,同时,他还被比赛组委会授予“最佳轻武器(手枪)射击手”称号,勇夺三枚金牌。

2019年年底,经部队上报审批,刘宸荣立个人“一等功”。2020年1月21日,已经退伍回家的刘宸,收到了由部队首长、三台县武装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领导同志一同送来的一等功喜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荣立“一等功”,意味着什么?

先来说战争年代。1979年对越作战,是我军自抗美援朝之后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以163师为例,立一等功者443人,其中烈士176人,占39.7%。当然,获得“一等功”荣誉的必要条件是你贡献突出,而不是你英勇捐躯。

再来说和平年代。2011年8月1日起,解放军全军又启用了新式勋章、奖章、纪念章及奖励证书。

《评功细则》对一二三等功的评选条件都做了明确规定,它并不像传言中的那样,一定要非死即伤才能拿到一等功和二等功,但条件仍然是比较高的。

能参加国际比赛,都是从底层单位一级级拼杀出来的。能在师旅级拿第一,三等功问题不大;能在军区拿第一,二等功可以考虑;拿了国际比赛第一,个人一等功确实亦不容易。

义务兵期间都获得“一等功”了,为何还要退役?

2019年9月,两年义务兵服役结束,刘宸选择了退伍。“我还是要完成自己的学业,想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

有人提出:“他留在部队提干发展多好啊,因为义务兵一等功回大学后给的优待很有限,保研、留校工作、户口所在城市事业单位编制、国企免试录取?仅此而已。如果留在部队提干,干几年转业,一等功还能发挥价值,公安局公务员是稳进的。”

不过退伍后的刘宸,并没有立即复学。“想在社会上再历练一番,工作、创业、游历等等,我想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才能更清楚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刘宸说,自己在当兵之前没有社会经历,但进了部队之后,“大家不同学历,在入伍前有不同的工作,有不一样的社会经验,和他们相比,我就像一张白纸。”

本来可以放着大好前途在部队继续星辰大海,为什么要退役?

其实,这是他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的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但其背后,却反映出当下大学生义务兵的走留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兵役制度的改革和相关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投笔从戎。

从一开始的“特殊群体”到如今的习以为常,从顶着学历光环到普通一兵,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他们走过的路是曲折的,而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在部队的境遇又是幸运的。

大学生当兵热,离不开兵役制度的完善和地方政府的扶持。相当一部分人放弃学业参军入伍的直接诱因就是地方大学和政府“开价很高”——

主要是围绕学费减免、专业复选、安置落户,退伍后也有一笔可观的退伍费,抛开现实利益而言,考军校、“迷彩情怀”、当兵锻炼等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服役2年就退役的大学生士兵,对于退役安置的军龄年限判定,是其中一个原因。当然,还有一些其他退役的原因。

由于大学生士兵上学期间不计入军龄,不仅算账时退役费少,在转业安置中军龄比部队生长的士官少,2年后愿意留下的不多。

服役前高学历“引进来”,服役时怎么用高学历士兵“造血”,是个问题,不能把人才资源给浪费了,这就违背了大学生入伍政策的优待。不少大学生士兵因所学专业与部队需求不匹配,常常是专业越“高精尖”,越无法在基层“落地生根”。

综合近年来大学生士兵的成长轨迹,不得不承认,对大学生士兵越来越重视,但对如何培养使用还拿不准。

不少单位对待大学生呈现“两极化”倾向,有的注重创造成长环境,有的过分放大缺点。还有的单位觉得,不少大学生士兵义务兵服役期满会选择退役,不太舍得花大精力来培养。

当然,服役满2年的义务兵,退役的性价比也很高。

为国尽了义务,有了当兵经历,此生不再遗憾;当了2年兵后,既有许多政策照顾,还算基层经历,今后无论求学、经商还是从政皆有了敲门之砖;许多大城市一次性补助二十多万,是大学生的还给解决户口问题,回去后享受专升本、考研加分、二等功以上免初试,更不用说一等功。

如何辩证地看待鼓励大学生服义务兵役、及其对部队的影响呢?

首先一定是好事,增强了国民的国防意识,也一定程度提高了兵员素质。但问题也存在。

比如说造成了一定的不平等甚至待遇反差。两年义务兵退役除了获得统一的退伍费、自主就业一次性补助、学费补助、职业年金、养老保险金等外,还能得到地方政府给予的入伍奖励金、家庭优待金等各类奖励。不少地区两年义务兵退役可获得20万左右的经济补助,相当于服役每年10万元。

而在2017年,一同事17年军龄转业,还是在边疆服役,除掉住房补贴和公积金,拿到手的转业费19万,一个边疆服役17年的老兵,还不如两年义务兵拿钱多,可见服役越久,有的时候还不如服役短的待遇好。

再就是,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义务兵互相比贡献、争待遇。总的来说,贡献本不分大小,参军报国也并非单纯为了待遇,而是说改革后的政策机制,包括地方优抚安置政策,一定要体现公平与激励,才能矫正此类现象,发挥正面导向作用。

这说明,鼓励大学生义务兵当兵服役是好事,但是单纯靠拉“经济帐”的征兵,特别是关于经济补助、义务兵优抚金存在地区差异,难免不存在部分大学生义务兵抱着“走一趟”的心态,对服役期的贡献值不大。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革本质是教育、医疗、房子等生活资料,以及土地、工厂等生产资料的再分配。而军人,一旦入伍,如果不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他们和子女享受不了良好的医疗、教育,房子等固定资产也无法随经济增长而增值,也无法享受商业便利;土地被荒废甚至剥夺,工作也面临不确定,等于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被双重剥削。

钱是数字,是用来平衡这两个资料的工具。在两个资料被剥夺的情况下,服役时间越久,差距就越厉害。而服役时间短,反而获得了大量补偿,自然倒挂了。

国防和军队改革,不仅仅是军队系统一方或者是国防职能部门的局部改革,应该是个全局性联动性整体性的国家层面改革。

改革之后,一定要让那些真正热爱军队献身国防的人,在荣誉和利益上都较其他人形成比较优势,不然人是会用脚投票的。

鼓励大学生义务兵服役期间多建功立业,并根据贡献值来挂钩补偿与奖励;在物质奖励、政策激励之外始终不放松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来的时候多贡献,走的时候多奉献,可能才是正确的方向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