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写了一篇文章《有人提议英语改为副科,物理、化学、生物改为主科,谈几点看法》引起了热议,有些观点没有说的很明白。大家也纷纷留言发表意见和看法,从留言和讨论中,也给我了一些启发。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从大家的讨论中得到的一些思考。

尤其是关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目前,我们面临一些困难,前些年,我们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受益于我们不断的开放成果,借鉴吸收了一些先进的技术,这几年经济一直发展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邻国日本,有过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日本这些年已经板结化,日本有着严密的社会阶层,大多数都是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待到老,上升是按照论资排辈,死气沉沉。年轻人也没有了奋斗的动力,社会活力严重缺失的状态。

而我们国家这几年正好赶上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技术的突破引发了一系列的产业,一些新的巨头公司出现。这个过程中又产生了很多红利,比如很多码农就是借助于这个红利实现了小康生活,如果这轮科技红利没有爆发在中国,码农的高收入是不可能的,也不会产生围绕码农相关的产业。我们看到一个行业,其实背后是围绕这个行业的一条产业链,可以解决的很多人的就业和发展。

但是,这两年我们明显感觉到了技术发展开始放缓,一些行业利润也被摊薄。我们需要新的技术突破迎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才能进入另一个发展的航道。

在没有新技术突破的情况下,一旦巨头在成熟领域扎稳脚跟,很可能就是几十年的呆在那里,直到新技术出现才会出现新的企业,这样社会才有活力。

但目前,我们国内面临的国际形势比较棘手,大家也都看到了,技术上也进行了封锁,以前我们可以吸收引进新技术,但如今,我们意识到只能靠自己了。

不自主研发肯定不行,那样我们在被封锁的情况下很快陷入内卷化,然后社会凝固。

以前,我们不去考虑从头开始研发手机芯片,一方面是不划算,前期投入太大,而且也不宜ID那个有啥结果,研发出来没人家先进卖不出去。但现在基本达成了共识,自己不搞迟早被人卡住。

在如今的情况下,没有选择反而是破釜沉舟的最好选择,只有一条路自主研发。那我们只能点燃科技树,接下来的冲突不知道会持续到啥时候,但目前我们不寄托于任何幻想,自强才是根本,唯有埋头扎实苦干。

自主研发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到底该走什么样的路

前几天看到一个问题,说的是清华校友群和乡村小学校友群思维模式类似。当时一个从农村出来的考上清华的同学被拉进小学同学群,他发现小学同学讨论问题的档次和水平,甚至一些具体的观点,居然跟他所在城市地区清华校友群的部分校友一模一样!我在想我们当前的教育真的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吗?

多元化的圈子和不同层次的交流代表着不同人群讨论的范围、层次和观点会有各自的特点,符合他们所受教育的特征,但如果意识形态的趋同达到了很高的趋同度,那就是一个全民化的大众思维。

我小时候,常常听到一句话,「清华大学是工程师的摇篮」。现在,清华大学毕业生已经很少当工程师。

大多数人的兴趣在于从政、经商和金融、互联网类的高薪职业。即便当过几年工程师,也会尽快从事管理类工作。

中国社会,多以升官、发财为主要价值导向,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涌向华尔街和政界,个人成功也是这种大众化的思维,那精英也会被这种大众化思维所垄断。

那么,意识形态的趋同达到高度一致,就打造了一个统一的大圈子,人们在这个里面,无论层次学历还是社会地位,其本后思维能力和讨论的话题不会有太大区别,那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关于未来,我更倾向于人本主义的教育,是罗杰斯提出的教育观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更重要的幸福来源,让每个人活得快乐和维护自己的特长和天赋。

我们现在的高考有一个特点,只有那些每门课都是高分的学生才能进入名校。因为要想获得高分,必须每门课丢分越少越好。这就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不是比拼谁有某一个方面的天赋和特长,而是看谁丢分最少。

那我们倒推回去,什么样的学生丢分最少?就是需要把每门功课都学的很好,不管喜不喜欢,不管擅不擅长,每门课都需要分配一些精力出来搞平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天天刷题的人,思维已经固化在了怎么去按照老师给出的高考攻略去备战。没有了个人偏好和激情,不会因为某门课厌恶而放弃,咬着牙必须拿到高分。

也不会因为某门课自己特别偏好而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上面研究,必须要平均,甚至要拿出自己具有天赋学科的时间来弥补自己的短板学科,让一切看起来都很平均。

这样下来,总体上就是选拔出了总分比较高的平庸人才,而最有长板的那些学生从分数上却难以看得出来,题目的设计拉不开差距。

中国的高考可以借鉴英国的A-level模式,我们可以增加考试的科目,按照学生擅长的科目进行考试选择专业。

比如说中学阶段开设选修课可以增加到几十门的课程。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方向选择。考试的难度加大,要有拉开大分数的设置,让真正的特长生一门课程就可以和普通学生拉开最少几十分,这样才能看出真正的特长。

加大科目考试的难度,让真正的具有这方面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高校可以按照专业录取这方面的真正有特长的学生,名校的著名专业,也真正能够吸引到这方面天赋的学生。那时候的双一流学科,才是真正的双一流学科。

专业应该是学生自己身上那块最长的长板,社会上竞争我们发挥的是自己最长的那块长板有多长,而不是看平均值,你的长板才是你最好的优势。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浙江从今年9月份开始的新学期,3-9年级信息技术课将同步替换新教材。其中,8年级将新增Python课程内容。新高一信息技术编程语言由VB替换为Python,大数据、人工智能、程序设计与算法按照教材规划五六年级开始接触。

教材与时俱进这一点上,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如今复杂的情况下,未来我们的路还很长,面对的困难也很多。我们受益于加入世贸组织,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但前几年,我们的芯片技术受到制裁出现的情况,以及最近国际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只有自己也必须自己走出一条科技之路,有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以前我们是借助于别人造出来的轮子,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站在别人的基础上,沉下心来,做自己的科研成就,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北斗定位系统,我们有这个信心和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就从教育入手,让具有某方面天赋特长的人才,在各自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什么都很平均的高分庸才。科技的发展和突破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专才。

同时,这也避免了农村家庭为了考大学花光了家庭一辈子的积蓄,到头来却没有一门手艺更能养活自己和家庭,避免把大多数人绑到这大学文凭这辆大车上。

其实每个人都有独特天赋,并不是只有读书才是天赋,比如你擅长厨艺,擅长制作,也是天赋。视频平台火了之后,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着实让我们开了眼界。

高校扩招可以让更多的人上大学,但是不能给他们学术天赋。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以大多数人的天赋,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只能给他高学历和文凭,却不能给他真正的精英才干。

点燃科技树,需要的是专业方面的突出天赋和才干。而未来的教育承担着这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