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近代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袁世凯在清朝灭亡之后,曾短暂地成为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元首。说其短暂,是因为袁世凯的皇帝梦只持续了短短83天,而其实际执政时间也仅仅只有4年。然而即使如此,印有袁世凯头像的货币(袁大头)却足足发行了7亿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民国之初财政混乱,“袁大头”的出现刻不容缓

清末时期,清廷曾发行过一种以银币为主的新型货币,被称为“龙洋”,主要有光绪元宝、大清银币、宣统元宝等。然而由于当时没有统一规格,导致各省督造的银元重量和成色各不相同,数量上更是难以控制,反而一定程度上冲混了当时的货币市场。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各省因资金需求量增大,于是开始毫无节制地赶制银元,甚至滥铸铜圆,滥发钞票和军用票,进一步冲乱了币制。民国建立之后,中央财政危机极为严重,当时不仅铸币规模无法控制,且全国流通的中外货币多达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再加上没有本位货币,导致当时的货币信誉极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为了走出财政困境,解决货币危机,提升货币信誉度,北洋政府便决定铸发国币,并推动币制改革。

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和《国币条例施行细则》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同时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也就是说以“一圆银币”为本位货币。

民国三年(1914年)12月及民国四年(1915年)2月,按照《国币条例》规定,造币总厂和江南造币厂开始铸造一圆银币。袁世凯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巩固统治地位,便有意将自己的头像印在了货币正面,这也是该货币被称为“袁大头”的主要原因。

因“袁大头”信誉良好,得以持续广泛流通

按照规定,当时先后一共发布了三种货币,其中银币有壹圆、中圆(五角)、贰角、壹角四种,镍币一种(五分),铜币则有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五种。其换算方式为十进位,壹圆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

因“袁大头”(即壹圆银币)造型规整、图案新颖,不仅币型划一,成色、重量有严格规定,而且银本位的推行使其信誉良好,因而很快便被老百姓所接受,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流通。可以说,极短的时间内,“袁大头”就成为了市场上的主要硬通货币。

因流通需求量比较大,仅南京造币厂在民国四年(1915年)2月至民国五年(1916年)期间,铸发量就达到了379819210元。

此后,虽然袁世凯于民国五年(1916年)去世,中国再度陷入军阀混战之中,但由于“袁大头”的良好信誉,导致即使在国民政府重新统一中国之后,也一直没有再度推行货币改革。根据资料显示,“袁大头”的铸发至少持续到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民国政府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开始“废两改元”,并于同年11月开始强制流通法币,但由于法币的发行量持续增大,与“袁大头”的信誉度根本无法相比,导致民间仍然有“袁大头”的流通。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云南、西藏等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货币流通方面只认可信誉高的“袁大头”银元,为了稳定边疆政治与经济,新中国在1951年也曾铸发过袁大头。

虽然有资料说“袁大头”前后一共发型了7.5亿左右(未经证实),但由于很多在解放时期都已经被收回重新融化,故而存世量普遍较少,这也是其被收藏界称为银元之宝的原因所在。因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流通力和影响力,同样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