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消费者发现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直在下调。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8月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的专栏文章《完善利率传导机制》详细解释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如何有效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

报告分析指出,改革以来贷款利率明显下行,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会适当降低其负债成本,高息揽储的动力随之下降,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

2019年8月,按国务院部署,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后的LPR由报价行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上加点报出,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MLF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与作为短期政策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共同形成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传达了央行利率调控的信号。改革以来,LPR报价逐步下行,较好地反映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已成为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并已内化到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中,原有的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疏通,“MLF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已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LPR改革也有效地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报告指出,2015年10月以来,存款基准利率未作调整,但存款利率的上下限均已放开,银行实际执行的存款利率可自主浮动定价。随着LPR改革深入推进,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已经和市场接轨。改革以来贷款利率明显下行,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会适当降低其负债成本,高息揽储的动力随之下降,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

根据报告,从实际情况看,在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近期银行各期限存款利率均有所下降。6月几家大型银行主动下调了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发行利率,股份制银行随之作了相应下调,部分地方法人银行的存款利率也有所下行。2020年6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64%和2.71%,较2019年12月下降30个和34个基点。代表性的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也已降至1.5%以下,低于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结构性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均有所下行。

报告认为,这充分体现了通过LPR改革促进降低存款利率的市场机制已经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向存款利率的传导效率也得到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程婕

责任编辑:常林(EK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