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古代人写情,亲情、爱情、朋友之情,是写的比较普遍,素材也比较多的。

在农业社会伦理下的人们,毕竟社会性会更明显一些,一生当中少不了和其他人的交往,再加上儒家观念的束缚,人们对于家庭很是重视,所以写亲情,写友情的文学作品特别普遍。

爱情自然不必说,红袖添香,有一个懂自己心事的美人,或者仅仅只是如花似玉的美人陪伴左右,是所有文人们求之不得的事情。譬如苏轼之有朝云,司马相如之有卓文君,都是千古流传的佳话。古代的悼亡诗也是爱情诗的一大类,抒发古人们对于逝去妻子的悼念。

然而,这三种不同的关系之间,也是可以相互组合的,比如苏轼。

苏轼父亲为苏洵,弟弟为苏辙,三人都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中,可谓一家之盛世。苏轼与弟弟年纪相差本不大,进入仕途的时间也相同,所以面对人生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相互照应着。

骨肉相连,让他们成为兄弟;兴趣相投,让他们成为最好的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其诗境】

前几天已经讲过了苏轼在狱中写给弟弟的第一首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第二首吧。

先来了解一下苏轼被抓入狱中的背景,上篇文章只说到了文字构陷,并不详细。当时是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任职地方官,对当时得势且广泛推行的新法措施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并且还将这种抱怨的情绪写在了诗文之中,对新法造成的社会弊端以及靠攀附权贵上位的新贵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这样大摇大摆的反对,自然会引起朝中小人的嫉恨,于是以“作为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为名弹劾苏轼,接着,很快苏轼就被抓到了京城,入御史台狱,御史台中多乌鸦,因此这次震惊朝野的大案子又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期间,朝野内外结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党,有人拼命保苏轼,有人拼命要杀苏轼,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在朝时与苏轼政见相左,这次也写信给朝廷,说盛世不能杀才子。

在多方力保下,苏轼才得以活着出来。

【经典原文】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条分缕析】

虽然当时苏轼觉得自己命在旦夕,但是行为的逻辑还是非常清晰的。

第一句从写景起笔,御史台晚上很冷,霜气凝重,夜色凄凄。风吹动了挂着的铃铛,月亮渐渐西沉。所见景色皆为凄清孤寒之景,则苏轼之心境也可一窥而知。

第二句写到了自己,用的比喻很有特色。自己梦中的心,依旧向往着监狱外边的云山环绕,绿水青山,可是从梦境中出来,自己的魂魄已将要入汤火之中,薄命就像一只鸡一样不能自己控制。

由是生是死不由自己作主,苏轼又联想到了在外想念自己的家人们,可能,这就是最后的告别了吧。

想起儿子们眼中的光辉,以后一定是会有大出息的,不愧是我的后代。自己这么多年一如既往的贫穷,没有给自己的糟糠之妻稳定安逸的生活,真是愧对她啊。

由家人,苏轼继而联想到了自己百年之后应该葬在何处,这其中也托付了苏轼自己的志向所在。

这一生在红尘间神游,百年后应该归根到哪里呢?

桐乡那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既然葬在了桐乡,我希望自己也能够被葬在自己做过官的杭州吧。

当时的苏轼还没有以后“黄州惠州儋州”的丰富经历,杭州应该是他仕途生涯中最喜欢的地方了吧,毕竟在西湖、在寺中都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顾无说】

这首诗中的苏轼,和平时豪放豁达的苏轼有很大的差距,面对必死的局面,苏轼也将自己最柔软、最脆弱的方面展示了出来。所以我们读这首诗,也可以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多元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