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茗医讲堂——纯正中医,医养结合。

立秋 / 2020.8.7-8.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檐鸣雨早秋天,不喜新凉喜有年。
眼里香粳三万顷,寄声父老共欣然。
——宋·陆游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从在立秋到秋分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气温还沿袭夏日炎热的特点,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秋老虎”就是这个意思。

进入秋季,天气由热转凉,“燥邪”为主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季是万物收敛的季节,天气干燥是一大特性,因此润沛去燥是秋季养生的重点。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呢。

1饮食上防燥润肺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可以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天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季天气干燥,故饮食还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在饮食调养上,益肺气滋肾阴、养肝血润肠燥是秋天饮食之要。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燕窝、芝麻、鳖肉、藕、菠菜、梨、银耳、甘蔗、乌鸡、猪肺等。

要吃些温食,少辛增酸。因为初秋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大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而辛味入肺,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

2起居早睡早起,注意防暑

立秋之节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

现代医学表明,秋季适当早起,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对于预防缺血性疾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00~10:00入睡,早晨5:00~6:00起床比较合适。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气温不会很快下降,很可能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秋老虎随时虎视眈眈,天气也逐渐由潮热转向干热。因此,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懈怠,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为预防中暑,提醒大家要注意休息,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莫贪凉,防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提醒大家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

初秋也是感染新疾病的高发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初秋的夜晚,很多人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会导致腹泻、头重等。因此,初秋之际,千万注意不要贪凉,注重饮食卫生,情绪稳定。

运动后如果衣服被汗水打湿,不要穿着潮湿的衣服吹风,否则容易感冒

4坚持适度运动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打羽毛球、慢跑、爬山、八段锦都是很好的运动项目。在运动之前,要活动身体,使身体能够达到运动前的最佳状态。

尤其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运动要循序渐进,适度即可,以防过度运动导致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5贴秋膘有讲究

经过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的热量过低,则易导致肥胖。

“贴秋膘”要特别注意食材的选择和“贴秋膘”的技巧,尤其是以下三类人群。

脾虚患者

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以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老年人及儿童

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