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考这个话题很火,有人为之欢欣鼓舞,有人为之垂头丧气,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南京犯愁了,因入口分高,出口分低,400以上人数,校长被家长点名要求下课。

事情发生后,南京迫于压力,向社会认错,并发布了具有明显应试色彩的整改措施,这场抗议风波才被平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时候,只要家长一动,不管官司怎么打老师和学校必输,这已经是种常态,有认为这是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胜利,难道真是这样?非也!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容的,而非对立的。你学生素质好,还怕出不了高分?

在这一闹剧中谁是胜利者?学校和家长谁是赢家?表面看是家长胜利了,实际上都是输家。这是非正常对正常的胜利,是外行对内行的胜利,长此下去,哪个学校还有定力?哪个学校还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我们会输掉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学校的高考成绩下滑是非常应该反思的,但是没有必要因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而道歉。

对于素质教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时至今日,也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还有些模糊,不是那么严谨,但是坚持素质教育是符合国家转型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的,也是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我们所有的教育者应该有这个信心和定力,社会也应相信所有的教职员工有能力办好教育。

评价一个学校好坏,应该是多维度,升学率,优生率、合格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改革的力度与周期。但是有些地方只看升学率这个教育GDP,还有更多的只看出了几个清北生,而改革的力度与周期这个重要指标却被忽视了,人们巴不得今天改今天成,更不忘自己的孩子成为实验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改革的结果总是要等时间来检验的,在这个等的过程中家长有意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认为南京一中没有必须要因教改而认错。

南京一中妥协,主要是因为分数这个教育GDP是社会的刚性需求,要搞素质教育,这个刚性需求指标,也是必有之义,每年一到放榜的时候,高分段、状元就成了炒作的对象,就成了学校宣传自己,抢夺优质生源的利器。

南京面对的困境,是全国各类学校都要面对的,分数及是升学的同刚性依据,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刚性指标,如何把这个刚性指标很好地融入到素质教育中,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虽然高考改革一再试图实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但是分数仍然是学校评价体系的定海神针。分数为王,让衡水模式一次又一次地被讨论,如果形成分数就绝对的正确,学校教育变成简单的应试训练,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素质已经提出多年,但是很多学校依然是应试教育,这是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光从教育出发,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牵扯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在南京有强烈的反应,在全国都是这样,甚至整个东亚都有这样一个唯分数论成败,死记硬背的教育传统。若这个传统不变,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一定会是教育的短板。这个传统也一定会阻碍教育和发展。

素质教育不能立竿见影,应试教育可以用看得见的事实说话,中国家长是非常现实,他们要的是吹糠见米。作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对立,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科研部应该做的是,如果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把两者更好结合起来,让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即满足社会的需求又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

家长们反素质教育,主要是因为孩子在高考的赛道上奔跑,谁敢拿孩子的命运做实验?你学校搞素质教育实验,既然是实验那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成功那还好,那失败了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但是话又说回来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南京一中是该反思,但反思的方向不应该是要不要坚持搞素质教育,而是素质与应试相结合,如何把走好素质教育的路。因为素质教育只与唯分数第一,考试至上的极端论调相对立,而不反对应试和分数。

好素质教育实践是一定能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会促包括高考绩效在内的所有办学指标全面提升。

最后再多说一句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的高低,要从多维度去观察,不要一考定英雄。

谢谢关注,如有不同见解,请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资料于网络有借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