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稀土产业发展的领航区,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稀土高新区”)科学研判、真抓实干、破难前行,积极应对疫情对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严格制定落实复工复产相关激励政策,强化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加快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稀土产业在“逆风”中稳步前行。

1-5月,稀土高新区37家规模以上稀土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2.65亿元,同比增长7.7%;稀土化合物、稀土金属、稀土永磁合金、永磁毛坯、抛光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约16%、15%、67%、19%、8%,稀土产业发展量质齐升、速稳质优。

苦练内功 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走进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百级无尘车间,机声隆隆,灯火通明,10条摄像头微型自动变焦马达全自动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馨微电机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今年年初,江馨微电机加大科研力度,疫情期间推出外径尺寸为7.2×7.2毫米、7.5×7.5毫米的自动变焦马达,可实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品2厘米距离内微距拍摄,并配套多家知名企业5G手机产品。

“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想要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推陈出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前不久,企业成功研发出潜望式和防抖式摄像头,将大大提升摄像头分辨率,目前正在接受客户检验,并将于年底实现批量生产。”该企业董事长郭延春对记者说,因5G网络普及下手机的更新换代和疫情之下平板电脑销售量增加,电子产品配套摄像头需求随之扩大,因此,企业将于年内扩大产能,将生产线由10条增加至18条,产值也有望比2019年增长3倍。

“一个个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碰撞出的耀眼火花,都离不开企业久久为功的韧劲和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主任池建义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以来,稀土高新区结合稀土产业发展实际,统筹制定分批复工复产方案,鼓励企业“苦练内功”,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落实好用工、用电等各类要素保障,协调落实相关帮扶政策,统筹解决企业人员返岗、企业用工短缺、生产物资运输等难题。积极帮助稀土重点企业争取上级奖励资金,向28家企业发放2020年市级财政下拨稀土产业专项发展资金4110.45万元。

重点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稀土高新区不断加大稀土项目引进力度,科锐微磁投资1.2亿元年产2000吨快淬磁粉项目、明芯科技投资5500万元年产3000吨高性能稀土抛光材料项目等相继落户,为稀土高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后劲注入强大动力和势能。

科技赋能 锻造绿色发展金链条

近日,由包头稀土研究院和中科院力学所共同研发的高熵合金靶材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有望在石油化工、钢铁、钕铁硼磁钢表面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包头稀土研究院。(资料图片)

“相比以前的膜层,新研发的铝基高熵合金靶材制备的膜层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耐蚀性以及抗氧化性,对稀土表面防护涂层用靶材产品的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刘小鱼说。

今年上半年,北方稀土研发团队自主研发出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沉淀、碳酸氢铵与氨水的混合沉淀剂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并通过技术集成成功解决了单级、间歇式生产造成的用水量大、产品质量波动大、整个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项目实现二氧化碳减排80%,电耗降低29%,废水量降低40%。作为多种稀土产品的中间原料,北方稀土“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稀土产业逆势增长的关键要素。近年来,稀土高新区以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包头稀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依托,打造了中科院产业园、上海交大产业园、昊明新能源产业园、中科机器人产业园和稀宝博为医疗器械产业园5大创新基地,构建了“两院五园”协同创新的稀土研发新格局,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取得引领性创新成果。

为了有效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稀土高新区以重点产业为支撑,用科技创新的无形之手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实施总投资81.13亿元的稀土重点项目26个,设立稀土和高新技术产业基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整合科技资源,积极争取设立中科院包头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10家以上、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2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和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10家以上。设立科技创新企业数据库,柔性引进高端创新人才10人以上,科技孵化项目200个以上,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打好“稀土特色牌”。(经济日报记者余健 通讯员 贾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