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低走。

这是近期许多人对《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评价。

少了初期的张扬、霸气,转头向年轻人、流量低头,没有给予30+女性足够的空间展示丰富魅力……

核心罪状总结:它不“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还别说,这可一下引起Sir的兴趣。

趁周末,把之前落下的几期补上。

Sir又要唱点反调了。

似乎不是《姐姐》垮了。

而是我们过早被那些整齐划一的选秀节目“宠坏”了。

明面上,《姐姐》的舞台越来越妥协,偏向炸裂、酷炫、年轻。

暗地里。

它却愈加尖锐地突出三个关键词。

你们看不到?

Sir来揭。

01

失败

最近微博反复被议论的一幕。

曾经气场大杀四方的郑希怡,在最近的公演舞台腿不能动,只能站在角落唱粤语rap。

连舞台灯光都没有打在她身上。

中央是张雨绮、张含韵、张萌等人用高难度舞蹈正常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画面左上角,站着的郑希怡

对比强烈。

郑希怡受伤了,医生跟郑希怡说不能继续跳舞。

坦白说,舞台效果并不和谐。

对郑希怡和这组舞台来说,是“失败”了。

节目并没有把这种失败渲染成某种煽情或反转。

只是让它在台上自然发生。

诚然,节目走到今天,有一些现象确实值得商榷,存在遗憾。

阿朵、孟佳等实力姐姐的提早出局;

公演曲目选择偏向明显,唱跳炸不炸成为目前已知最可把控的拿分技能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人美路子野》来自二次元世界,《一人之下》角色宝儿姐的人物歌曲

让许多人最受不了,是对标准的“服从”。

刚刚结束的四公舞台,万茜大拇指摸嘴唇的ending让部分观众接受无能,舞台效果有,但放在她身上就有些违和。

的确,似乎《姐姐》从一开始就有意刻画大女主的爽剧剧本。

尤其宁静、张雨绮、伊能静三位。

高光下,有些“隐秘的角落”被忽略了。

导演李霄峰写过一本随笔,书名《失败者之歌》。

当中有一句Sir印象深刻:

“真正的失败来自于情感”。

失败本身不带有耻感,它是中性的,流动的。

要Sir说,《姐姐》真正的剧本,是“等待”

等待历练,等待自我怀疑。

等待大女主们遭遇必然的失败……

然后等待观察她们面对失败的反应。

甚至包括宁静、张雨绮这样的。

Sir将这种失败大体分成三类。

这些状况也在后面的节目中如复调般,一直在加强、渐变。

一,对专业的不自信。

张雨绮会大声、急躁地说,人气是人气、业务是业务,如果自己没有作品,人气再高,也没有底气站在舞台上。

四公结束后,#张雨绮情绪失控跑下台#上了热搜。

原来,她越来越敬畏这个舞台。

节目逼出了一个濒临崩溃、患得患失的张雨绮。

二,始终没有得到与业务能力相匹配的观众认可。

例如丁当、孟佳、王霏霏等。

就像袁咏琳公演之前说的:自己一定不会被观众喜欢,阿朵在劝她时,说着说着自己也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袁咏琳哭完,阿朵接力哭

三,重新出发时的困惑与恐慌。

白冰主动承认自己离婚,希望女儿能够以己为傲。

金莎快要被失误的耻感压倒了,表演时扇子两次掉了,她觉得自己拖累了团队。

……

这些片段、细节有的上了热搜,有的没有,有的被人谈论一下下,很快就过去了。

所有这些发生过的“情节”,并不完全贴合“大女主”人设。

恰恰相反。

随着节目的进程,舞台上的酷炫动作、烟视媚行与后台、排练室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越来越割裂、矛盾。

它们都是真实的,是矛盾的两面。

正如人生。

现在压倒性的声音恰恰在于,我们看到了bug、遗憾与不足,希望节目更完美、圆润、自洽,这是理想主义的期待。

而事实上,节目要给的就是残酷的真实。

姐姐们的焦虑、脆弱,不安全感也应该被展示出来,这些状态Sir称之为节目另一条叙事线,暗线。

是“失败者之歌”。

敢说是在这条线上,姐姐们才完成了真正的成长。

宁静从拒绝跳舞到主动要求,甚至考虑到舞台效果,放弃与郑希怡成团,哪怕可能引起误会,不快。

她的太在乎,是女王人设露出裂缝。

还有张含韵,居然打碎酸甜形象,在舞台上跳起非洲舞,狂野状态连矜持苛刻的杜华都惊讶。

暴露年龄的Sir还记得,当年她曾经被网暴“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清纯”。

豁出去,是存在二分之一的风险。

但那又如何。

这首“歌”既是唱给她们自己听。

弦外之音,我们每个普通人也能共鸣:

我害怕失败,更害怕失去面对失败的勇气,所以我宁可多失败一次,也不要躲在安全的角落里。

02

友谊

Sir也注意到,不少观众评价,“姐姐”节目最好看,最耐人寻味的部分不在舞台上,是在后台、排练间甚至集体宿舍里。

这些不炸裂、不被流光溢彩充盈的地方有什么呢?

听起来有点老套的词。

友情。

常说比赛第二,友谊第一,土是土了点。

但也说出一个金子般的道理,输赢是一时的,做人才是更长久的。

可友谊背后是什么?

恐惧、孤独。

姐姐们要说最没有年龄感的,不是精致的妆容,也不是设计独特的演出服。

恰恰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不由自主,发自内心的紧张不安,就像面对每一个成长难题的小姑娘。

第一期,张雨绮说多么希望有人抱抱,万茜听到了,二话不说沉默地抱住她。

这是友情的开始。

还有一次,几个姐姐聚在一起吃火锅。

黄龄、蓝盈莹兴致来了,弹唱起老歌《后来》,钟丽缇眼睛放着光,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跟唱,端起手机拍摄。

白冰唱着唱着,就溜到楼上房间趴墙哭。

所有这一切,Sir在微博上看到最多的评价,就是想起闺蜜们的聚会,想起天各一方的寝室姐妹。

这是美好友情的回暖。

还有张雨绮坚持要选张含韵,把出战机会给她,才有了后来狂野非洲舞的solo。

她的理由是,我想交给一直觉得很优秀的一个人,交给最需要机会的人,不是最有能力的人。

而当孟佳被淘汰后,张萌直接说,如果我们撇开她走进晋级者的休息室,我们成什么了。

她甚至说要动用做制作人的力量去捧红她,张雨绮也说要签她。

这话多少有冲动或表演成分。

但之所以它在这个节目中成立,让人动容。

——我们也看过强如张雨绮,有过怯弱的时候。

Sir说这些,并非因为友谊本身有多高尚。

恰恰。

《姐姐》撕破了这层金边,还原它内在的真挚。

友谊不是装腔作势。

而是互相暴露内心最脆弱的部位,在那一刻拼凑成坚硬的整体。

它才能够打破人气、财富甚至地位的鄙视链。

03

后路

30+意味着什么。

无论对女人还是男人,可能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背负了很多,不可能像青春期,20+的任性了。

有后路,也有更沉重的责任。

自己每一个选择和决定,都意味着牵连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工作伙伴。

拿姐姐来说。

Sir相信,以她们各自丰富的阅历,都能看出来,节目之所以需要安排大比例的唱跳环节,也是一种对市场的妥协。

这是客观存在的。

姐姐们没有成为让所有人满意的大女主,不是500个“刻板印象”的浪花缔造的。

台上台下都在受困于既定的女团流程与标准,是困惑中的趋同。

要完成气候质变,短期内对姐姐提出要求,很为难。

如果完全地满足自己唱歌或者舞蹈的兴趣,参加这档节目显然是多余,是负累。

并且,她们也很难去经营自己在舞台上每一次亮相。

万茜的经纪人不久前发长文,回应部分质疑万茜炒人设的声音。

里面就提到,万茜之所以选择参加节目,只有一个很坦率想法:

蹭一下节目中的舞蹈、声乐老师,多些技能的学习来帮助未来舞台剧表演角色。

恐怕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第一期弹吉他,后面就要抹上红唇,跳大动作的辣舞。

但是她没有喊着与文艺人设不符,要退赛。

合约签了,就要履行,并且对每一个热爱和支持自己的观众负责。

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是所有姐姐错愕心境的缩影:

台下观众大喊:万茜,走花路!

她反过来喊,走啥花路?

不明就里。

只知道像任何一个普通的演员,礼貌、真诚地回应观众。

所以,充满变数、悖论、矛盾的节目对于每一个姐姐来说。

可能都是坑,但也是充满弹痕的战壕。

躲不了,不如硬着头皮硬战。

于是才有了金晨前空翻踢腿、张萌唱海豚音、郑希怡腿伤唱rap等场面。

固然越坚持就意味着曝光率越高,名利、流量都有增益的空间。

但与此同时,同比例增长的就是排练的难度、外界舆论的压力,甚至包括与其他姐姐的磨合。

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就像在职场里的成年人,赚钱、升职,光鲜背后,没有资格拉同情票。

你可以说——

不行还可以继续回去当演员、歌手、制片人嘛。

她们在节目中没这么想——

30+的勇气,是被世俗包裹的钝器。

绝无一剑封喉的嚣张,也没有亮瞎眼的光芒,它是以含蓄、收敛,尽量避免多余麻烦的方式去用心用力。

这就是成年的姐姐甚至哥哥。

姐姐们做女团,真的是打算转型靠女团表演去营业吗?

并不。

成为女团其实意味着她们终将告别姐姐的身份,还是去做演员、歌手或者制片人。

但从此以后不同的是。

她们更加懂得如何去消解失败将至的恐惧,有所应对,更加懂得要如何在团队中吸收力量等等。

△ 从“不想成团”到“考虑选人组团”

这样的过程让Sir想起一部韩国电影:《阳光姐妹淘》。

中女女团Sunny,每个成员经济、社会地位状况都不同,各有各的人生难题。

她们不也是要去假装年轻人,卖尽体力去唱跳,去营造不符合年龄的轻快与活泼吗。

为的是给朋友生的慰藉、死的从容。

给自己一次不悔的燃烧。

△ POSE酷似《无价之姐》

里面有一句台词翻译过来是:

再多各自牛x的时光,也比不上一起傻x的岁月。

“姐姐”节目的不完美,并不能抹杀这些30+女性集体站在这个舞台上的勇气、温暖与美好。

一方面,我们始终在警惕,把年龄刻板化。

另一方面。

很难充分准备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变化,内心纠结在所难免。

Sir认为。

一味地追求“爽”,不过是另一种封闭视野的借口。

当她们站得越久,哪怕借助的是流量、时髦的赛道。

她们的确慢慢在改变、传递着什么。

节目之外,越来多的姐姐、哥哥、素人们跳起了《无价之姐》。

你当然可以说她们在“迎合”。

迎合什么?

就一样:

在客观存在的桎梏里,依然砰砰跳跃,热情、不服的心。

台上30+的她们没资格吗?

台下,20+,30+,甚至50+的他们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