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神宫与京都其他神社、寺庙建筑形式、风格和历史不同的神宫,是一座古都从「传统」走到「现代」最为象征性的地标。

每年的「时代祭」由京都御所游行到平安神宫,千年繁华的游行队伍,尽在一时展现,传统与现代,在人们的心目中,宛若一条时间的长河,鲜活地展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都的平安神宫是日本大年初一参拜的重要地点。

年初时在京都的平安神宫与人潮一同参拜这座与京都其他神社、寺庙建筑形式、风格和历史不同的神宫,这是一座古都从「传统」走到「现代」最为象征性的地标。

当京都不再是帝都

明治维新,新政府取代了德川幕府的武家体制,国家统一,建立以天皇为首的国家体制。

然而,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顺遂的,甚至是跌跌撞撞的,幕末的纷争和混乱在京都造成了延烧的大火,从「蛤御门之变」到「鸟羽伏见之战」,京都的市区几乎焚烧殆尽。

不段

当幕府的旧势力在关西被扫清,京都市民对于天皇掌握权力之后,京都作为新政府的政治中心充满期待,将「皇居迁移到二条城,并以桓武天皇所兴的大内里为蓝图,在东起鸭川、西至堀川、南起绫小路、北至今出川的京都城区,设置并修复皇居。」当时的报纸如此报导着京都的新计画。

然而,京都的维新计画在时势的演变之中却夭折了,京都的皇居与御所从此没有了天皇,京都也不在是政治的中心。

明治天皇为了让关东的人民更加熟悉天皇,并且扫荡幕府的残余势力,明治二年(1869 年),天皇「东幸」(巡幸东方),其实是实际上的迁都,京都丧失作为日本千年帝都的地位,在京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上都面临严重的考验与危机。

当京都不再是天皇的居所、不再是日本的首都,京都是什么?

根据京都大学教授高木博志在《近代天皇制と古都》一书之中指出,移居新皇居的天皇,成为东京的象征,而没有了天皇的「古都」,则以「传统」、「文化」的方式被组织起来,成为日本历史上的「怀旧地」。

有趣的是,因为有了维新的「近代」东京,才凸显出「传统」与「文化」的古都京都,「近代」是仿照西方船坚炮利的科学文明、政体是君主立宪、政教分离;而「古都」京都则是神道设教、传统艺术与工艺文化的体现。

然而,京都的发展策略并不是固守着原有的旧体制,而是在现代化的策略之下保存传统文化。

1895 年京都在现代的重新诞生

打造一座城市需要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明治二十八年(1895 年),日本人在战场上打败了清国之后的一年,京都的复兴计画成为了「传统的再创造」最为成功的例子,当年正月,日本第一条路面电车通车;三月平安神宫竣工;四月到七月在冈崎公园附近举办第四届国内劝业博览会;十月则举办迁都平安京一千一百年的祭典,后来这项祭典成为京都的重要文化活动:时代祭。

明治维新之前,一般百姓束缚于世袭的阶级制度、束缚于割据各地的藩主,当统一的国家将这些枷锁拿掉,每个人都是一国的「国民」,「国民」对于自己国家的认识必须透过国民教育、博物馆、展览会等,了解一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京都的打造计画,似乎就是让京都成为一个大型的、动态的、展演的博物馆。

为什么是 1895 年呢?

1892 年十月,京都商工会同盟和市民代表所起草的〈平安京千百年纪念祭趣意书〉中提到,京都作为日本的古都,以795 年桓武天皇从奈良迁都京都(平安京)开始算起,到1895 年共1100 年。在这一年之中,透过各项的活动显示京都作为日本传统与文化首都的地位。另外,书中还指出,要让国民了解京都深刻的历史与文化、美丽的景观和文化的资源。

要让一个城市成为可以参观必须要有一连串的配套设施,需要透过现代的运输方式,并且完成各项的基础设施才能使国民在设计好的园区之中轻松的观览。

当时冈崎公园一带规划以平安神宫为中心,并在其旁边建造了工业馆、农林馆、机械馆、水产馆、动物馆、美术馆,这也是现在的京都市立动物园、美术馆、图书馆、劝业馆和京都会馆群集的文化公园。

如何让旅客从当时的七条车站到冈崎的博览会场,京都市也规划了从东洞院行驶到寺町、二条通的电车路线,之后逐渐扩充到京都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平安神宫的庭园中,现在还保存着当时日本第一条路面电车的车体。当时的京都人还未熟悉电车行驶于路面的景象,电车前方还有一名「告知人」,在白天要摇着旗子,晚上则要提着灯笼提醒大家电车来了。

公共运输的建立,使得一百二十多天的博览会就有超过一百一十三万人来参观,平均每天的人数将近一万人,在十九世纪末期,这已经算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也促进了日本国民对新国家的认识。

要让京都文化再复兴,不只是将传统的文化封冻于历史之中,传统的手工艺,像是西阵等染织技术,或是传统艺能的活动,包括茶宴、艺妓舞蹈等,都是博览会所鼓励的传统艺能。

而在博览会场中心的建筑物平安神宫,也是京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里程碑,一开始的目的在于缅怀京都作为千年古都的时代意义,奉祀开创平安朝的桓武天皇。

然而,在规划到兴建的过程,透过官僚、学者、商人和市民的合作,让平安神宫不只是对于京都文化的怀旧,还让文化传统的保存成为城市的总体营造、一种活的文化展演。

当时京都商工会议的副主席中村荣助与历史学者田口卯吉讨论之后,灵光乍现出一个想法,即透过整体市民的参与完成平安神宫,将这座建筑作为京都传统文化重生的象征。

建筑平安神宫的经费由募款的方式进行,在全国的媒体上号召民众捐款赞助,明治二十六年九月在博览会场的北边动土兴建,明治二十八年三月完成,政府完全没有出资。

平安神宫捎来的古都之春

平安神宫正面的朱红色大鸟居,高达24.4 公尺,柱围达11.4 公尺,十分有气势,穿过巨大的鸟居之后,从「应天门」进入,里面的格局采前后左右对称的格局,八座建筑物分别是东门旁的神乐殿、西门边的额殿,再往前是苍龙楼、白虎楼各据领东西侧,最后才是太极殿及后方的正殿。

京都现存的古迹几乎都是较为古朴的禅院,建筑较为低调素雅,而平安神宫则多不一样,为了重现当时平安都城的建筑,展现皇城的威严,在朱红色的宫殿中铺上满满的白砂,加强彼此的对比。

「太极殿」是平安京「大内里朝堂院」的重现,朱红色的柱子搭配苍瓦,色彩艳丽、饱和的用色、壮观的阵仗,呈现恢弘的气势。由于京都并无平安时代的建筑,平安神宫按照西元八世纪的建筑蓝图而建,不仅重现了平安京的威仪,还在建筑史上留下重要的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神宫完成的同年,从 10 月 22 日起举办连续三天的祭典,其中最为特别的是 25 日的祭典,队伍由京都御所游行到平安神宫。

当时祭祀协会的干事西村舍三考证了从平安时代到明治时代的风俗,从时代最晚的维新勤皇队开始,按照时代一直往前推移到平安时代,讲究队伍排列的顺序、服饰和装饰,而这也成为后来每年在京都所举办的「时代祭」。

千年繁华的游行队伍,尽在一时展现,传统与现代,在人们的心目中,宛若一条时间的长河,鲜活地展现出来。

川端康成的《古都》有一段关于平安神宫的,很能展现平安神宫在古都的历史位置:

纪载

平安神宫的「时代节」也是有名的。这座神宫是为了纪念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在京都建都的桓武天皇,于明治二十八年(1895 年)营造的。神殿的历史不算太长。不过,据说神门和外殿,是仿当年平安京的应天门和太极殿建造的。它右有橘木,左有樱树。
更令人神往的是,装饰着神苑的一簇簇的红色垂樱。如今的确可以称得上除了这儿的花朵,再没有什么可以代表京都之春的了。

平安神宫虽然只有短暂的历史,但是川端康成认为其足以代表「古都之春」了。从寒冷的冬天走向温暖的春天,古都渡过了没有天皇的冬天,找寻到自身的定位,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