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面点之一的炸酱面,乌黑的面酱与蔬菜配料,是整碗面的精华。各地制作炸酱各有配方,但如何制作经典调酱,拌炒的技巧、起锅时机,都有要求着重的步骤。炸酱面的面条使用手工拉面,传统制面工序相当仔细,以炸酱面出名的中国北京更有一说,制作炸酱面与面,得看季节和天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炸酱面之关键:从和面到煮面都要看天气

台湾人人都吃过,但大多吃不出所以然的,应当非炸酱面莫属。炸酱面的手工拉面又分抻(音为ㄕㄣ)面和切面。抻面有两个重点,第一是和面的水依不同季节要调整水量和水温,第二是面粉需要添加少许的盐与碱。和好的面团在摄氏三十度时面粉中蛋白质的吸水性最好,面筋的生成率也最高,延展性和弹性最好,最适合抻拉。如果温度太低,蛋白质的吸水性会下降;温度太高则会造成面筋生成率降低,一旦超过六十度,更会引起蛋白质的质变。另外,和面时加水和盐、碱,则是因为它们的渗透压作用能使面团中蛋白质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密度增大,特别是让组成面筋蛋白质之一的麦胶蛋白的黏性增强,进而提高面筋的生成。

和好的在面团放板子上揉成长条后就可以开始抻面了。先把揉成长条的面团用双手拿起抖长,然后对折后转成麻花状,称为「套扣」,然后再重覆这个动作。每做一次套扣,等于会让面条数增加一倍。一般而言,套扣最多八次就够了。因为套扣了八次的面就已经非常细了,如果超过十次,面就会不能称为面条,而要叫面丝了。至于切面则是先把面团擀成薄片,撒上干面粉避免沾黏后,再层层堆叠起切下面条。

老北京人号称煮炸酱面得看季节,冬天时面条一起锅就直接沥干入碗,加上浇头后吃热腾腾的面,称为「锅儿挑」;夏天则多了一道工序,起锅后先让面条过冷水,用冰块水更好,捞起来才淋上浇头,称为「过水面」,口感自然不同。

炸肉酱油不可省,拌面菜码当令才好

去年父亲节时老爸点名要吃我做的炸酱面,厨房里的沙拉油马上少掉半瓶,何解?因为之所以叫「炸酱」,正是因为这肉酱是靠油给「炸」出来的。各地的炸酱有不同的配方,老北京的炸酱黄(豆)酱与(甜)面酱比例是三比一,以黄酱为主,但到了山东却只用面酱不加黄酱,至于我的自家版则是黄酱面酱一比一。

不辣的豆瓣酱替代,我也看过日本厨师用同样是大豆发酵的八丁味噌替代。面酱是馒头发酵而成,因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基酸的鲜味,可以缓和黄酱的咸味。

用中小火起锅,将去皮的猪五花肉切小丁或直接用绞肉下锅,油量以盖过肉为标准,加葱段、姜片、八角慢慢翻搅炸到猪肉变色,但得留意火力,葱段、姜片和八角要在变黑出苦味前全部捞除,再加入用少许水调开的黄酱、面酱、蒜泥、切细的朝天椒,以小火不断搅拌直至黏稠状,炸酱即成。

炸酱面的第二个要素就是面码(菜码)了。这指的是要拌在面里的蔬菜配料,常见的有黄瓜丁、香椿、豆芽、毛豆、黄豆、大葱、大蒜、芹菜、红萝卜等,不但可以去油解腻,更让营养均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北京炸酱面则会根据季节的不同佐以各种当令蔬菜,称之为「全面码儿」。例如常林、白鹤群著作的《趣闻北京》就提到,老北京搭配的菜码在初春用的是掐头去尾的豆芽菜(掐菜)、只有两片子叶的小水白萝卜叶,再浇上过年剩下的腊八醋;春深时节,则会在酱中放上鲜花椒蕊,称之为花椒酱,面码则是蒜苗、香桩芽、掐菜、青豆、小水白萝卜叶和丝;到了夏天改成新蒜、烫过的鲜豌豆、黄瓜丝、扁豆、韭菜段等。

感谢你看我的文章,如果你喜欢,请帮我点赞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