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地区的某些私立学校越来越优秀,相反不少公立学校的声誉大不如前。有人说私立学校开始打败公立学校了。

我认为,公立学校主要是被自己打败的。在公立学校任教18年的我目睹了公立学校这多年来自己打败了自己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来大致说一说。

一、公立学校原本的好处都被改没了

早年,一般情况下,就算私立学校的待遇要好一些,多数人都会选择公立学校的。因为公立学校工作稳定、退休工资较高,还有公医等福利,这些是私立学校无法比的。

但是近年来的“改革”让这些原有的好处渐渐消失。县管校聘和退出机制的实施之日,教师工作不再稳定了,要是和管理层搞不好关系,频繁地换学校,甚至丢掉工作都是有可能的。现在有很多临近退休的老师都想马上退休。大部分原因是现在退休,拿的是全额退休金,再过几年就是拿社保工资了——向企业看齐了。现在已有很多地区取消了教师公医待遇,改为医保。还没改医保的,也在做改的准备了。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既然公立学校的“好处”都没了,何必再待在公立学校呢?于是一批优秀的教师开始向私立学校流动。优秀教师渐渐流向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办学水平怎能不下降?而这又是公立学校自己造成的——自己打败自己。

二、公立学校用职称改革、绩效改革打败了自己

2015年职称改革之前,大部分地区是评聘分开的。只要达到条件,都可以评职称。所以多数人都评上了高级,渐渐地也聘上高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2015年职称改革之后,有一个叫“指标”的东西扼杀了许许多多人的职称梦。某学校近年来每年只有1个高级指标,但符合条件的有40人左右,这注定了绝大多数人是无法评高级的。更为悲哀的是,该学校从明年开始,若无意外,连续5年都没有高级指标。这样的职称“改革”让无数人的职称梦魂断蓝桥。公立学校提高个人收入的唯一途径就是职称晋级。

如此的职称改革打碎了多少人对公立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

同样绩效工资改革也是公立学校打败自己的重要一拳。拿教师工资的30%作为绩效工资的来源这本身就不合理,用某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领导用我的钱来奖励其别人。更不合理的是行政和后勤的绩效工资竟然普遍高于一线教师,严重违背向一线教师倾斜的绩效工资改革初衷。

不客气地说,职称和绩效把公立学校的人心打散了。

三、管理层人数不断增加,导致瞎指挥成风

大概从5年前起,学校管理层人数开始渐渐增加,至今差不多增加了一倍。2015年之前,3000名学生的大校,1名正校长,1名书记,2名副校长,1名教导主任,1名政教处主任,1名总务处主任,1名办公室主任,管理层总共8人。现在,副校长变成5个(专管教学1人、专管德育1人、专管总务1人、专管校办1人、挂职副校长1人),政教处增加副主任1人、干事1人,教导处增加副主任1人、干事1人、科研办主任1人,办公室增加副主任1人、干事1人。如今管理层总共16人,正好是5年前的2倍,但学校还是3000名学生的学校。

领导多了,行政管理效率反而低了,而且有时政出多门,让我们一线教师无所适从。政教处通知班主任下午3点开会,学校办公室又通知全校老师下午2点30开会。这样的乌龙一学期总要出现那么几回。

管理层人数倍增最大的问题是某些管理层渐渐脱离工作一线,但还要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于是瞎指挥就不可避免了。如某学校强行推行多数教师都反对的“小组合作教学法”,还有学校强行推行“1030教学法”——教师讲10分钟,30分钟学生自学。

瞎指挥是公立学校打败自己最重的一拳。

再加上公立学校不能开除学生,一些屡屡突破底线的学生长期搅扰课堂秩序,但学校无可奈何。再加上各个部门强行加给学校的种种非教育性事务,使多数班主任一半的精力耗在这些非教育性事务上。

这些问题私立学校一般是不存在的。

基于以上原因,个人认为,公立学校主要是被自己打败的。其实,职称、绩效、县管校聘等改革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那为什么在实际中成了挥向自己的拳头、打败自己的武器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要使这些改革不偏离初衷,必须有制约管理层的机制,不可让管理层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无法制约管理层是这些改革背离初衷的根本原因。

我对公立学校是很有感情的。我不希望它自己打败自己。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齐头并进,相互竞争,相互促进,这才是好的教育生态。

版权声明:以上图片和文字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在后台留言,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