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头顶的明月激发了我们无穷的想象,它是神仙的宫殿,还是外星人的飞船,明月中是住着美丽的仙女嫦娥,还是住着奇形怪状的外星人,这些想象,在诗人的笔下,化成了浪漫瑰丽的诗篇。

古今咏月诗,最经典的有三篇:一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二是李白的《把酒问月》;三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今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把酒问月》,这首诗想象瑰丽,日本著名的汉学家近滕元粹,在他的《李太白诗醇》一书中,评李白的这首《把酒问月》“奇想从天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酒问月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题之下,李白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贾淳,其人不详。李白不说是自己问月,而说是他人让他问月,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仿佛只有他这个“谪仙人”才能去问这些超然出尘的问题。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开篇就发千古之问,青天之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了的,这一问,苍茫悠远,极富气势。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是从李白的这两句化出。

“人攀明月不可得”,李白对明月有着无限的向往,常常醉酒之后,便“欲上青天揽明月”,直到今天,人类终于踏上明月,实现了李白千年的愿望。“月行却与人相随”,这一句写出了明月与人的亲近之感,亘古以来,明月一直守护在人类的上空,夜出晓没,从不离去。更深情的是,如果你在夜间行走,它为你照亮夜路,无论你走到哪里,明月始终在你的头顶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写月色之美。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明月皎洁,如同飞在天空的明镜,照耀着华美的宫殿,浓雾散去,明月散发出清朗的光辉。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这一联写明月踪迹难测。但见,只见。宁知,岂知,不知。我们只看到每天夜里,明月从海上升起,却不知道,每天早晨,明月从云间隐没,去了何方。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这一联写对神话传说的想象。那月宫中的白兔,年复一年地捣药,是为了什么?那月宫中的嫦娥,一个人孤独地栖息在月宫中,可有人与她陪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四句写由明月引起的人生哲理的思索。头顶的明月,从万古洪荒照耀至今,而古人今人,却如流水一般,一代一代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明月恒常的,而人生却是短暂的,在这样的对比中,不禁让人无限感慨,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这样四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与上四句在内容与情感上都极为相似,可见诗人的情感,往往有相通之处。

李白在诗中,问出了宇宙人生的终极问题,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它从什么地方来,去向何方,这些问题其实是对人生的观照,实际上是问我们自己的境遇,那不知目的的白兔,也如不知所往的人类,那孤独寂寞的嫦娥,也是人类永恒孤独的写照。然而,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人类将一直生存在永恒的疑问之中。

所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永恒的问题无解,那就希望我们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最后两句,传达了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样美好的祝愿。

李白的这首诗,神思缥缈,真不愧日本人近滕元粹所评“奇想从天外来”,但在奇想神思中,又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的终极追问,充满着人生的感喟,因而成为不朽和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