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初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到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的相关海鲜产品,从大连、厦门海关相继在厄瓜多尔生产的部分冻南美白虾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到近期大连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绝大部分与大连凯洋海鲜公司相关。新冠肺炎疫情为何总跟海鲜扯上关系?应当如何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冻南美白虾。

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孙大文告诉记者,从科学的严谨性出发,当前仍旧无法证实海鲜、水产品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但上述疫情案例表明,相关市场所售冷链生鲜食品确有潜在风险。

“疫情无小事,安全无小事。”孙大文建议,严格保障冷链食品的安全供应,科学、有效地切断新冠病毒传播的一切可能途径。他指出,从科学角度而言,冷链能为食品保鲜,也能为病毒“保鲜”。一旦食品在流通环节中沾染新冠病毒,传统冷链低温高湿的环境,反而更有利于病毒长期保有侵染活力。

“因此,对进口冷链食品及流通中各环节的监管尤为重要。完善我国进口食品对外、对内政策是短期内阻断食源性新冠病毒由境外传入境内的最有效的手段。”孙大文说。

食品原料处理时,需牢记“生熟分离”原则。

就加强冷链食品进口环节监管,孙大文提出了多个建议。

首先,增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进口食品必检项目。孙大文指出,当前境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不少国家存在“带疫复工”现象。同时,由于各国核酸检测能力差异和确诊标准不同,一些病毒携带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无法被有效筛查。这类群体如果从事食品相关行业的工作,将有可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环节中造成食品污染。为此,他建议,对进口食品加大抽检力度,并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作为当前特殊时期下进口食品的必检项目,包括对食品本身和食品包装的检测。一旦检出,产品不得入关。

第二,规定出口国须提供详细的食品检测报告及路径报告。孙大文建议,食品出关前在出口国境内的一切流通环节,都需生成详尽路径报告上交中国海关报备。

第三,对出口国实行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具体而言,效仿中国当前对疫情等级的划分标准,对出口国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将疫情防控得当、核酸检测能力充足、食品出口标准严苛的国家列入食品进口绿色国家清单。同时,将疫情严重且防控不力的国家和地区列入红色警告清单;在不违背相关国际贸易协定的基础上,针对性制定相关政策,减少或停止该类国家或地区的食品进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排查处置自厄瓜多尔进口的冻南美白虾。

就加强冷链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孙大文也提出了多个建议。

首先,要建立健全进口食品追溯体系。对于进口食品,要详尽记录其入关后的流通环节(储运、销售、终端去向)。一旦出现食源性病毒侵染的疫情,可利用该追溯体系顺藤摸瓜,快速锁定疫情源头。

第二,要严守安全操作规程,严防病毒潜伏扩散。

食品相关从业人员要接受严格的岗前体检和培训,建立健康跟踪“一日一报”制度,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和健康管理。对于冷链食品流通环节中涉及的运输工具、设备设施及场所等,要进行定期的专业消杀,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提前制定食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重点关注疫情突发后的市场管理、人员隔离、消杀清洁、废物处理等工作。

第三,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倡导健康饮食方式。引导民众养成良好的食品安全操作习惯,在食品原料处理时牢记“生熟分离”的原则,避免熟食的二次污染。特殊时期下,倡导民众避免生食的饮食习惯。

第四,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重点关注个体小微企业。

在政府层面,要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管,严格审查生产、加工、储运、零售、餐饮等企业的运营资质。一方面,要加大对大型商超、综合市场等采购密集区域的监管。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小微企业在专业化管理以及货源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也应当对该类企业加大排查力度。

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胡良光

编辑: 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