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昱宇/龙承祖/刘光慧/季维智合作建立首例人类儿童早衰症基因编辑猴模型

来源:BioArt

多数的人类遗传病由单个核苷酸突变引起,这其中包括儿童早衰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HGPS)。90%的儿童早衰症是由于负责编码核纤层蛋白的LMNA基因序列的第1824位的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儿童早衰症患者的组织、细胞和分子表型与人类生理性衰老非常类似,因此该遗传疾病的研究为科学家探究人类衰老的秘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7月 29日,昆明理工大学牛昱宇、季维智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纽约大学医学院龙承祖课题组,在Protein & Cell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Generation of a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monkey model by base editing,首次使用单碱基基因编辑(Base editor,BE)技术建立了儿童早衰症灵长类动物模型。

Protein & Cell杂志同期发表了美国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团队撰写的题为“First progeria monkey model generated using base editor”的Research Highlight,对该工作的意义进行了积极的评价。

2,Nature BME: 一个由局部单个单元控制的低功率神经元尖峰活动带改善了脑-机接口的性能

来源:奇物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BP和TCR的解码性能之间的比较

目前脑-机接口的大功率需求是其临床转化的主要障碍。在基本行为任务中,峰值活动的300–1000Hz频带的降采样幅度可以预测运动,类似于每秒30千个样本的阈值穿越率(TCR)。然而,这种尖峰带功率(piking-band power,SBP)与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清楚,使用SBP解码复杂行为的能力也不清楚。

美国密歇根大学Cynthia A. Chestek等人发现由局部单个单元主导的低功率神经尖峰活动带改善了脑机接口的性能。通过对神经活动记录的模拟,研究人员发现SBP主要由局部单个单位尖峰控制,其空间特异性与TCR相当或更好,并且SBP与低信噪比单位的发射率比TCR的相关性更好。

3,症状出现前20年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突破性血检有望变革疾病诊断和药物开发

来源:药明康德

7月29日,在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AIC-2020 )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项研究描述了一种新型的血液检测,它通过检验血液中存在的磷酸化tau蛋白,能够以超过MRI扫描的精确度诊断AD。在由于携带基因突变会提早患上AD的人群中,这项检测能够在疾病症状出现20年前就发现磷酸化tau蛋白的水平异常。它被多家媒体称为革新AD早期检测和加快AD药物开发过程的重大突破。

4,Nature Materials:自愈时间从24小时缩至1秒!启发于鱿鱼的蛋白质基的可自修复柔性材料!

来源:奇物论

基于蛋白质的自修复软执行器

启发于鱿鱼的合成蛋白的串联重复设计来生成具有系统控制的形态,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Metin Sitti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Melik C. Demirel等人使用合成材料生物学工具来合理设计合成串联重复序列蛋白,并开发出用于软机器人应用的坚固、快速、自修复的材料,其愈合速度强度比天然蛋白和软蛋白要高出几个数量级,开发出的执行器能够在1秒钟内自我修复极端机械损伤,并且性能优于生物肌肉。相关成果以题为“Biosynthetic self-healing materials for soft machines”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上。

5,《自然》子刊:二甲双胍能修复大脑损伤改善认知!首个III期试验发现,二甲双胍提高了接受过颅脑放疗儿童脑瘤患者的工作记忆和陈述记忆

来源:奇点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Y迷宫的雌性小鼠(o)和雄性小鼠(p)的空白对照组、放疗组和放疗+二甲双胍组试验结果

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和多伦多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他们的III期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对于接受过颅脑放疗的儿童脑瘤患者来说,相比安慰剂,二甲双胍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记忆和陈述记忆功能,修复了白质的损伤。

结合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研究人员认为,二甲双胍治疗对于放疗后的儿童脑瘤患者是可以耐受且安全性良好的,也初步显示出了对认知功能的恢复,这和之前发现的服用二甲双胍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痴呆发病率低,视听记忆能力更强相呼应。

6,真实世界中的首发抑郁症治疗转归

来源:医脉通精神科

「印度真实世界抗抑郁药治疗首发抑郁症转归」(MDD-1 India)研究采用自然观察设计,主要目的如下:1. 评估在印度基层开展此类研究的可行性;2. 探讨印度基层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自然治疗转归;3. 评估社会人口学/疾病/治疗特征、应激、支持系统等因素对首发抑郁症治疗转归的影响。探讨前两个课题的文章7月20日在线发表于J Psychopharmacol。

研究者指出,参与本项印度研究的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平日专心于服务社区患者,很少参与临床研究。本项研究提示,在这些医疗机构开展简单但有意义的临床研究是可行的。就结果而言,真实世界中,对于病情不太复杂的首发抑郁症成年患者,每3名患者中即有2人在抗抑郁药治疗6周后可达到有效标准,1人可达到治愈标准。此外,女性抑郁症患者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似乎略优于男性患者。

7,PNAS:灰质年龄预测作为痴呆风险的生物标志物

来源:思影科技

利用磁共振成像预测的脑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差距(gap)可能是早期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生物标志物。然而,由于缺乏大型纵向研究,验证这种联系一直是个挑战。我们的目的是研究这种gap作为偶发性痴呆风险的生物标志物的效用,使用一种基于MRI的灰质的深度学习方法来预测大脑年龄。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对鹿特丹研究(Rotterdam Study)的3,688名无痴呆症参与者(平均年龄66±11岁,55%为女性)进行训练,以预测大脑年龄。此外,还计算了注意图(attentionmaps),它显示了哪些区域对年龄预测是重要的。注意图显示,主要是杏仁核和海马周围的GM(灰质)密度推动了年龄估计。

研究结果表明,预测脑年龄和实际脑年龄之间的差距(gap)是一个生物标志物,与那些已知的、与痴呆风险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相辅相成,并可能用于早期痴呆风险筛查。

8,神经综述: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波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来源:神经病学俱乐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常见、以损害运动功能为突出表现的神经变性疾病。除运动症状之外,PD患者还伴随焦虑、抑郁、记忆减退、疼痛等多种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NMS已经成为PD临床症状群的重要部分。近年来研究不断发现,随病程进展,较多的NMS可以呈现类似运动波动(motor fluctuation,MF)的变化,表现为1d内某个或数个症状在一定时间内加重或再现,称之为非运动症状波动(non-motor symptoms fluctuation,NMSF)。

NMSF涉及临床症状繁多,根据受累系统大致归为三大类,即神经精神症状波动、自主神经症状波动和感觉症状波动。NMSF在起病数年内即可出现,随着病程进展发生率逐渐升高,是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文中对PD的NMSF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临床干预等方面研究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后续临床诊治提供更充实的科学依据。

前文阅读

1,脑科学日报:“DNA元件百科全书”第三阶段成果;瘦素和能量平衡

2,脑科学日报:可进入大脑的新型药物递送颗粒;闭上眼睛提高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