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我国航天发展进入黄金期,“天问一号”行星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升空,正在飞往火星的途中。而在10月底,“嫦娥五号”探测器也将从海南文昌出发,前往月球“挖土”,并携带样品返回。“嫦娥六号”的发射大约在2023年到2024年之间,同样会在月球上钻探取样并返回地球。与此同时,7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官方宣布,当前正在启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任务,计划开展月球南极着陆和巡视探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七号想象图

紧随其后的“嫦娥八号”,除了和“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一样进行科学探测之外,还会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实验,比如测试3D打印技术,用月壤建房子等等,因为我国的“嫦娥工程”最终目的,是要在月球上建立长期有人值守的基地。

影视作品中的中国月球基地

根据规划,“嫦娥工程”共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大阶段,其中肩负载人登月重任的,是“嫦娥十五”。按照规划,大约可以在2035年实现目标,但是以目前的进度来看,可能会提前。虽然相比“阿波罗”十一号登月晚了60多年,但它的意义已经从政治角逐上升到实用角度,重点探索如何将月球探险和采矿变成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从而将其变为一种可持续的行为,后续还会有大量的中国人登月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登陆月球将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

相比对月球、火星的探测,我国也没有忘记对太阳系小行星的探测。就在“嫦娥七号”任务公开的同一天,7月26日,我国行星探测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测任务也已启动实施,计划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开展绕飞探测,并实现取样返回,同时对主带彗星“133P”开展绕飞探测。

中国首个小行星彗星探测器

目前在小行星探测这一领域,日本已经走在我们前面,其于2014年12月发射的“隼鸟”2号探测器在两次成功完成着陆“龙宫”表面,并采集岩石样本的任务之后,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目前距地球9000万公里,计划在今年12月6日回归地球。而此前的隼鸟号行星探测器,则早已于2010年6月13日返回地面。

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

日本的行星探测走在世界前列,并不代表比我国先进多少,主要是因为大家的航天探测侧重点不同。我们有大火箭、有完善的太空通信网络,因此将主要精力用于宇宙飞船、空间站、月球和火星的探测上,这一点和美国是一致的。而日本航天由于实力不济,只能剑走偏锋,将小行星作为自己的探测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天和空间站核心舱样段

不管怎样,在探测宇宙的星辰大海中,我们已经扬帆起航,无论是“嫦娥工程”,还是“天问一号”,都是我们永远向前的脚步,这个脚步会一直延伸下去,永远不会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