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网站27日公布的消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意见一出,就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看重师德是正确的,但要确保真实

其实“师德”跟“学高”是分不开的,在相应的校园条件下,有知识有学问又有好品行,能够作为学生的榜样,这才是真实意义的师德,用“德才兼备”来作为“师德”的注解是合宜的。

狭义化的“师德”不利于对为师者的正确认识,用作评选标准也难免出错或造成不公平的情形。

教师职称评选,看重师德是正确的,只是需要确保选出来的是真有师德者才行。

有必要,但要建立合理的流程

师德是个大事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教师,必须以德为先、德才兼备。除了教学能力、管理水平等业务指标,将师德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对师德进行考核实有必要。

师德怎么评,由谁来评,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领导评价?同事互评?学生匿名评价?支持师德纳入考核,但是需要建立合理的考核流程。

有热爱教育的心才最重要

学历、资历、论文、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外在次要的。一名教师,最重要的还是那颗热爱教育的心,心是善的,是诚的,以德育德,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下一代~

是有助于提高教师师德的

这个提议好!因为除了家长朋友,学生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老师了。老师的师德表现将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但是总体上来说,而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规范教师的行为,以先进的思想,优秀的行动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好评判

师德不太好评判,就像高考,本来只是考试,突然出台一项个人品德分数作为高考分数。出发点是好的,但个人品德更不像学术水平肉眼可辨,与其作为评职称条件,不如当作教师的职业标准底线,做晋升条件实在不合适。

101君认为

教育部这份征求意见稿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趋势,一旦实施,会对教育有所改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 如何定义师德,标准是什么?

● 如果是由学生来评定,如何确保公平评定?

● 如何量化师德,不让人钻了空子?

● 在为学生考虑的同时,如何保障教师的权利?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不解决,对老师是更加严格了,但是老师对学生的约束力会降低。

未来教育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能教育,教师的职责从“教书”转变为“育人”是需要过程的。

我们要接受变化,拥抱变化,解决问题,以终为始,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紧跟时代潮流,顺利进入4.0时代。

同时不能操之过急,要权衡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量化师德,保证好老师和学生双方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