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中说到《华盛顿海军条约》是世界航母的发展的新纪年,美国、日本、英国都是早期航母探索领域的先驱,所以该如何设计、建设、发展航母各国都是一脸懵逼的,就像前文所说的那样,航母被定型成能搭载飞机的巡洋舰,所以航母身上都带着好几根重巡的8英寸舰炮,其炮战能力堪比重型巡洋舰。而在外形设计上各国也同样是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在早期的航母发展中不乏有一些“长歪”了的航母,可以堪称早期航母界的“杀马特”,不过在后期的使用中发现问题并进行了改进,所以也算重回正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外形最为奇葩的是日本的赤城加贺级航母,和现在看到的全通式飞行甲板不同,赤城加贺级其采用的是阶梯式的三段式飞行甲板,所以在外形上看起来很非主流,但这样却是早期航母发展的探索走的一些弯路。赤城的改造设计是被誉为“日本造舰鬼才”的藤本喜久雄操刀设计,它在英国考察回来后对于发展航母这种新兴的舰种很感兴趣,回国后在他的努力下推动了若宫级水上飞机母舰、凤翔级航母的建造发展。而藤本之所采用三层甲板的设计是考虑到了航母舰载机起降的问题,如果是全通型甲板的飞机是不可能同时进行起飞和降落,为此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想到的设计是采用阶梯式的多层甲板,上层甲板可以负责降落和起飞一些重型机,下层甲板专门负责起飞。不过要指出的是这个设计最先是英国人先想出来并先运用到暴怒号航母上的,所以藤本就借鉴了这个设计并发扬光大搞出了三层甲板,不过在实践运用中发现这样的设计并不是特别好用,特别是30年代后全金属下单翼飞机的出现,这样的设计反而显得鸡肋,所以在后期的改装中又改回了全通型甲板。

而藤本的这个同时可以起飞和降落飞机的想法是很超前的,最重的舰上攻击机(鱼雷机)在最上层190.2米的甲板起飞,最下层56.7米的甲板可以战斗机,而中层甲板被舰炮占用了。这样的设计理论上是可以同时进行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并且不同机型的起飞工作也分开进行,使得各项工作受到的干扰更小。都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际的运用当中日本海军却发现并不是那么美好。因为这样的设计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设计过于复杂。首先三层飞行甲板和升降机挤压了大量的机库空间,和美国列克星敦级差不多同样吨位的它设计的载机量只有60架,而采用全通式甲板的美国列克星敦级的设计载机量却为72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美军列克星敦级的载机量超过100架。除此以外三层甲板和机库比较复杂,在一次次的演习中暴露出许多飞机调度问题,最终在1935年10月进行改装,改回全通式甲板,这样使得即可空间大大增加,载机量上升到91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戏中三段式甲板的赤城号

改成全通甲板后的赤城号
日本除了赤城加贺这长得比较古怪的还有一型比较怪异的航母,那就是伊势航空战列舰。它可以说是航母和战列舰的结合体,它是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海军为弥补航空力量的缺失于是拿伊势级战列舰进行改装,为了赶工期放弃了全通甲板和保留舰首两座主炮的设计,而是采用了保留舰首和舰舯四座主炮、舰尾改成飞行甲板的设计。但是这样伊势航空战列舰的飞行甲板只有70米,根本无法正常起降舰载机,所以采用弹射器的方式起飞,为方便飞机在甲板上活动还铺设了方便运输的轨道,弹射器长度为25.6米,最大弹射重量为5吨,弹射间隔时间为30秒,并且两侧都安装有弹射器,设计搭载22架舰攻或者舰爆机。

在后期龟缩在港内被美军轰炸的伊势航空战列舰
这样的半吊子工程让伊势航空战列舰的外形特别奇怪,但日本的想法是两艘航空战列舰和信浓号组成一个战队,信浓号搭载的战斗机掩护航战的攻击机破坏美军航母的甲板,然后航空战列舰再冲上去用356毫米的大口径舰炮解决航母。这样的想法听起来很好,但实际很天真。虽然看上去它既拥有航母的能力也拥有战列舰的能力,但是两者却一样都做不好。就像后来苏联的基辅级载机巡洋舰一样,反舰没有驱逐舰厉害,航空能力不如正规航母好。所以看起来就比较鸡肋。而这样的载机巡洋舰的设计思路最初竟然是美国人在19世纪30年先想出来的,不过最后美国人自己用着全通式甲板的航母也就放弃了这样的设计。不过它在实战中表现一般,但是在游戏中却是可以很好的发挥出航母+战列舰的的性能,远可飞机点灯攻击,在射程内也可以发挥战列舰主炮的威力,特别是没有航母组队的情况下,伊势航战几乎是Bug一般的存在。
游戏中日向号航空战列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势航空战列舰的尾部甲板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