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袁绍联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后,刘备就一直备受排挤。加上刘备自己本身的复汉方针,导致每次他都是血本无归。陶谦给徐州他不要,非要等到他死。吕布借小沛,他说借就借,搞得最后徐州还丢了。公孙瓒要他帮忙,他去了;太史慈向他求援,他又去了;可是每次他都没有讨好。除了自己的名声好了一些之外,一直在亏兵折将。打仗更是接连败退。再看看刘备前半生,数次奔波。先后败于吕布、曹操。六十一岁建立蜀国,六十三岁就托孤白帝城。刘备的前四十年可以说是艰难险阻,屡次碰壁。直到遇见诸葛亮之后,才开始转运。然而,转运的他还是抓不住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言:首先,我们得清楚一点:刘备虽无卓远之见,但却值得非人吃苦。他的心性绝对是君王之心。不然也不会三顾茅庐,也不会忍气吞声几十年。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公。刘表送荆州给他,他不要,让曹操捡了个便宜。这才有了后面的诸葛亮借荆州。可是为什么,这等不知兵法还没有深谋远虑之人,偏偏却成为了蜀国创始人呢?有人说:"这还用问嘛?那当然是诸葛亮的功劳啊!没有诸葛亮他什么都不是。"其实不然,那是《三国演义》过度吹捧诸葛亮的错觉!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各种虚构的或者是别人作为的经典都被按在了诸葛亮的头上。这才有了诸葛亮是刘备的心腹的感觉。但其实,庞统、法正二人才是刘备最得意的谋士。接下来,我来带大家分析一下:

一、孔明的贡献

为刘备夺得荆州,规划好刘备的复汉大计,更多的确是治理内务

诸葛亮其实最大的贡献,只是替刘备夺取了荆州而已。自诸葛亮出山以来,他没有做太多行军打仗的事情。而是等到刘备死后,曾经的谋士都不在了。他才开始率军打仗。出祁山、北伐、擒孟获、这些光辉事迹都是在刘备死后,他才干的。那为什么之前他不打仗呢?

不是不打,而是没必要。因为庞统、法正、马良比他更会带兵。而诸葛亮他更多的角色是一个相才。打理蜀国内务,治理计划方针。这些才是诸葛亮平时做的事。虽然说,内外兼顾才是正确的选择。可是的确,诸葛亮并没有怎么上前线。也没有取得什么可歌可泣的战果。虽然诸葛有才,但这不代表刘备最中意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取西川建蜀

庞统为主公身死落凤坡,刘备听法正计取下西川,蜀国基础已经打牢

刘备获得庞统之后,法正也易主投靠刘备了。而建蜀最大的两位功臣,就是庞统法正二人了。取下西川,和诸葛亮一点关系都没有。全都是他们二人的计谋!历史,功劳越大自然受功越多。两人帮了刘备这么大一个忙,又怎么可能不得刘备重用呢?相比诸葛亮,一个取得荆州,管理内务;令一边取得蜀地,天天和刘备待在一起行军打仗。孰重孰轻一比就知道了。

但是还有很多人不肯接受这一点。有人在网上提出了证据:"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以此证明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但其实,那只是刘备惯用的伎俩罢了。刘备说,自己以仁义为本,赤壁之战之后借了东吴不还。刘备说自己不拿同族宗亲的地盘,然后把川地攻下了,并当自己的大本营。其实刘备心里一直都不是最在意诸葛亮的,只是他在死前,身边只有诸葛亮一个可以值得托付的人了。

庞统、法正死后,刘备担心诸葛亮会起疑心。军中大事直接跳过诸葛亮,去问老臣。刘备死后,诸葛亮想要北伐。大臣纷纷提出意见,要不是刘禅坚持先帝的遗嘱。可能诸葛亮在蜀国步履维艰了……

三、刘备伐吴

关羽大意失荆州,白衣小将渡江杀云长,刘备起全国之力伐吴

为什么刘备最中意的两个谋士是庞统、法正?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刘备在刚拿下西川不久,便全军庆祝。而身在荆州的关羽,自然也是开心。可是,开心归开心。关羽一想到他们上阵杀敌,自己却只能留守荆州。心里就不是滋味。于是他决定攻打曹操。关羽不愧是一代名将,很快便攻下了不少城池。而东吴那边也收到了消息。在孙权知道刘备取得川地之后,他决定再次去要一次荆州——不过是通过联姻的方式。关羽在知晓孙权想将儿子许配给自己女儿之后,说了一句:"我虎女岂肯嫁犬子?"孙权一听,勃然大怒!随即传令吕蒙,白衣渡江夺下荆州。然后,吕蒙杀了关羽。

刘备知晓了荆州丢失,关羽被杀。一怒之下,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吴国割地、赔钱怎样都没有用。此时马谡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次你不劝劝主公呢?"诸葛亮回答:"如果法正、士元二人仍在,尚可一劝。如今,谁都劝不了 "就这一句话,也足以证明刘备最得意人是谁了!

总结:可能诸葛亮的确是一个鬼才,但是法正、庞统又怎么可能不是呢?一边处理内务,一边主管行军打仗。如果那两个人没有死,说不定当时就是蜀国的天下了!孔明固然对刘备有很大的帮助,但这种帮助却远不能比得上取西川。毕竟,这可是建国之基业啊!庞统随主公征战数年,庞统死后,法正又接管了庞统的位置。二人可以说,刘备一切的行军打仗的谋略,都是他们两个贡献的。而刘备打仗又是御驾亲征!怎么可能和两人关系不好呢?诸葛亮每次都是在家里守着大本营。加之诸葛亮自己也亲口承认了,只有他们两个可以劝得动刘备。孰高孰低,一比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