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互联网企业集聚4900多家,智能互联网企业特色鲜明,怎么抓住在线经济推动智能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7月29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长宁区委书记王为人介绍了长宁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城区治理等方面的有关情况。长宁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岚,长宁区卫生健康工作党委书记池捷,长宁区房管局局长邓大伟,长宁区投资促进办公室、长宁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张源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

王岚介绍,长宁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中心城区,拥有全市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多年位居全市前列。长宁坚持把互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与华为、联通、科大讯飞等合作,沿地铁2号线布局智能互联网产业集聚带,形成了丰富的产业生态圈,既有3家“顶天立地”的全国互联网前20强企业,又“铺天盖地”集聚了4900多家互联网企业和2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成为成熟“互联网+”企业和TMT(科技、媒体、通信)企业进入上海的首选地。主要体现了三个创新:

一是坚持制度创新。打出“八张改革特色牌”,创新政策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在行业准入方面,率先试点“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改革,降低互联网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在行业监管方面,创建全国首个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新开展跨区域协同监管,引导行业自律自治。率先实施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并出台区级清单。

二是促进业态创新。出台支持“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政策,促进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为传统产业赋能升级,加快培育互联网+生活服务、时尚创意、金融服务等新型业态,吸引互联网头部企业的新业务板块落地长宁,引导行业新兴力量拓展线上线下互联互补的新业态。

三是引导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落实市区各项科技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促进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另一方面,加快智慧城区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长宁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居于全市前列,积极放开城区管理、社会事业等应用领域,努力为企业构建多元化的技术落地和产品应用场景。

下一步,长宁将围绕“无中生有、有中启转、转中做大”,全力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促进智能互联网产业等数字经济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无中生有”就是跟踪那些因疫情倒逼而生的新公司、新业态,包括无接触配送、远程办公等,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有中启转”就是引导企业将线下成熟的业态模式拓展到线上,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包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转中做大”就是引导推动已有业态模式发展壮大,包括在线文娱、生鲜电商、直播零售等,加快虹桥流量经济特色产业园建设,推进携程智慧出行产业园、苏河汇全球共享经济数字贸易中心发展。

将互联网+应用到衣食住行

另外,在回答“如何利用新经济新业态,为百姓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时,王岚表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长宁积极引导产业的发展和民生的应用相互赋能,将互联网+应用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购物等服务当中,努力用新技术来满足居民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需求,促进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同时,民生的需求也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

在智慧教育领域,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加快智慧校园的建设,在教学学习、考试评估等场景中探索应用大数据分析,努力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数字化学习,同时保障好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开展。

在智慧医疗领域,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积极开放区属医院及卫生机构应用场景,在辅助诊断上试点图像识别技术,在疫情期间,医院物流机器人在药品检验标本配送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智慧养老领域,已经为5500户高龄独居老人配置了智能居家安全和健康监测设备,助力长宁创建成全国首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区

在智慧社区领域,北新泾街道、AI+社区项目成为全市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居民办事、购物、医疗、娱乐乃至社交都可以通过AI实现,成为上海最智慧的社区之一。

在智慧零售领域,各种新业态在助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极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智能移动餐车为社区助餐点的老人送餐,也能够解决周边白领的用餐难。AI菜场让居民可以便捷购物,全功能机器人咖啡厅一分钟做一杯现磨咖啡,受到了白领的青睐。多家新零售门店成为了上海连锁便利早餐的示范点。在疫情期间,长宁还引导美团外卖推出了全市首家无接触配送智能取餐,极大方便了居民居家购物。接下来长宁将在做大做强智能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同时,继续推动产业的发展惠及民生,让互联网更加深入百姓生活,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便捷、更有品质的生活。

全力以赴做好“店小二”

近期有颁布关于市场监管领域的免罚清单,1个月运行下来大概多少企业已经适用了这个清单?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当好这“店小二”,具体有哪些服务举措?

张源表示,今年以来,适用《免罚清单》案件有25件,涉及信息科技、生活性服务业、文化创意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其中网络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相对集中,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利支撑。

近年来,长宁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企业服务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栽好梧桐树”,提高区域发展活力;通过“引得凤凰来”,促进企业发展动能。主要从四个维度着手,全力以赴做好企业服务的“店小二”:

一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长宁服务企业的重要特征。近年来,长宁区先后开展的“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验放分离、零等待”等创新举措,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也获得了企业的赞许。今年,在食品生产领域探索创新,探索行政审批机制,帮助上海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一址两证”、“空餐地享”,实施以来,“地享”收入占总收入超1/4。近期,又出台了《长宁区市场监管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覆盖10个市场监管领域的42项事项,充分体现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为激发市场活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二是机制保障。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需要机制来保障。近年来,长宁区先后建立《企业问题清单》《政府服务清单》两张清单制度;企业服务“三级网络”(领导重点服务、部门专业服务、街镇综合服务);企业服务“四专”机制(专题、专班、专案、专人)等。目前,长宁已形成区领导带头、部门街镇主抓、各单位协同、全区上下支持的“服务经济总动员”。今年以来,全区累计收集企业诉求4574项,解决4442项,解决率97.11%。

三是精准施策。加强政策供给,今年以来,已出台《长宁优化营商环境36条》和《长宁加强投资促进25条》等政策。同时,不断健全现有的政策体系,扩大政策覆盖面,让更多企业得实惠。加强条块联动,将企业服务引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充分整合网格内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解决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金融支持,在疫情期初期,长宁发布了全市首个《金融服务企业联合倡议书》,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目前已为区内企业解决融资需求56亿元。加强科技支撑。深化“一网通办”平台运用,开发运行长宁“营商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一企一档”,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全链条服务。

四是多元服务。如何使企业“安居乐业”,需要我们主动对接,把服务做实做好。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长宁建立六大“产业联盟(航空、时尚创意、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人工智能、金融业、广告传媒),积极搭建政企、企企合作交流平台。对接人才服务需求,建立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成立全国首个区级外国专家局;今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出20条创新举措,努力解决人才关心的问题。在全市率先实现居住证“全时空”办理,随时随地、随申随办。对接企业多元需求,搭建更多平台,创新开展“十送”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多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