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茗医讲堂 ——纯正中医,医养结合。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清代,1868这一年。

清朝这一强大的王朝已经进入暮年,曾国藩已经逝去,现在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时代。

在这一年的江阴,一户曹家人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我们的主人公曹颖甫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有两个我们熟知的人和他同一年诞生,他们是高尔基和蔡元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阴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地方,明朝末年,当清兵势如破竹一路南下,来到了江阴时,江阴全城百姓独守孤城八十一天(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后全城殉节无一人投降。

江阴遂以忠义闻名,忠义不仅是江阴的标签,也是江阴的内涵,作为一个江阴人,多年以后曹颖甫以生命诠释了忠义。

曹颖甫的家族,在当地属于大户,他的祖父辈里有朝廷里的大官,父辈里都是读书人。曹颖甫的父亲朗轩在家里排行老二,老大秉生膝下无子。

当地有个规矩,如果老大家里没有儿子,老二家里的长子要过继给老大。

曹颖甫是朗轩家的头一个儿子,于是被送到了老大家里,成为秉生的养子。他的养父不一般,这位秉生先生不仅是个读书人,而且懂医术,家里人生病从来不用请医生,他自己给开方抓药,居然也是药到病除。

在养父的熏陶下,曹颖甫从小就对岐黄之术产生了兴趣,在读书之余也喜欢翻读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后曹颖甫在中医界,是以经方家著称。

这个“经方家”要先解释一下是怎么回事。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历代都有名家,这些名家各有千秋,学说也不仅相同。

这就给后代学医的人出了个难题,就是要学谁的?

就像学拳一样,武林门派拳法众多,谁也不能把天下的武功都学全了,只能深钻一派,旁涉其他。

学谁的?这是个问题,每个学医的人都要做出选择。

选择的结果是学医的人分成了两派,一部分人学唐以前医书的,叫经方派,一部分学宋以后医书的,叫时方派。

为什么叫经方呢?

经方的名字来源于《伤寒论》,这本汉代张仲景所作的医书被后代所有中医一致尊为经典,书中的药方就被成为经方,善用经方来治病的名医就被成为经方家。

虽然《伤寒论》是公认的经典,但是明清时期坚持经典的经方派医生却不是主流,就像听音乐一样,大众多喜欢流行音乐,大部分学医的对深奥的经典敬而远之,更愿意选择比较浅显的后代医学,这些人叫做时方派。

话说曹秉生先生给少年曹颖甫的心灵里种下了岐黄的种子,但曹颖甫彼时还不知道自己会成长为一位经方家,甚至还不知道自己会以岐黄为业。

在养父的教诲下,少年曹颖甫的心目中,此生应该效仿先人,读好圣贤之书,将来金榜题名,治身平天下,读读医书仅仅是和自己的父亲一样,长大可以“求医不如求己”。

现在有的文章里说曹颖甫十二岁就读张隐庵(清代浙江名医)的《伤寒论集注》(一本研究《伤寒论》的名著),仿佛曹颖甫少年就开始了钻研伤寒论,我认为这有违于人之常情。

我相信,彼时他所读的医书里也有时方的书,他对经方情有独钟是在日后,原因我们下面就讲到。

曹颖甫十六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他的父亲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病是个常见的病,就是拉肚子。

曹老先生自己是懂医的,可是没治好。老先生没有信心了,还是请专业的来治吧,于是请了一个大夫来。

没想到,大夫杀人不用刀,这个大夫给开了黄芩、黄连等药,连着吃了十几付,越吃越拉,越拉越虚,最后到了什么程度?

“汗凝若膏,肤冷若石,魂恍恍而欲飞,体摇摇而若堕”,眼看只剩一口气了,顷刻间就可能没命。

正在危急时刻,老先生的一个朋友赵云泉来了,这位赵云泉先生精于医术,看过病人之后赶紧开了一个药方,让曹家人抓来煎上。

一剂药吃下去后,慢慢的,病人的汗止住了,体表摸着温乎点了,拉肚子也停了,也有了一点精神了。

全家人激动的有的哭有的笑。

曹颖甫虽然读过一些医书,也不敢想象一剂药吃下后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这是什么药方?

拿来一看,方子认识啊,是《伤寒论》上的附子理中汤加上吴茱萸和丁香。

在赵云泉的调理下,曹老先生的病一天比一天轻了,经方的神奇疗效深深的印在了少年曹颖甫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