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联最终的解体,原因太过复杂。很多人都认为苏联最终的解体归结为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对苏联的经济制裁,但大家是否还知道苏联的经济自成体系?双方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之总和都无法占到苏联对外贸易的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苏联内部的加盟国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贸易发展,使苏联成立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经济社会的经济体系,从而也保证了苏联经济的稳定。但是美国人却不这样认为。在美国人看来,上个世纪80年代前半期,美国总统里根所制定的对于苏联一系列的制裁计划,为苏联最终解体的结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动摇了苏联的经济根本。最终也使美国赢得了冷战的最终胜利。

冷战缓和——苏联对外接触,美国战略制裁开始

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曾经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并不高,但是苏联与西欧国家对能源和基本经贸的谈判确实有了很多进展。而里根政府在1981年成立,并且也开始对苏联相关政策进行调整。

这一次调整并不等同于之前的对抗,冷战和缓和,而十分讲究里根式的策略。苏联的薄弱点,道德,经济结构深刻的挖掘出来,并利用美国的优势技术,价值和经济进行非对等性对抗。在里根执政的这一时间里,一直是对苏政策的主要手段。

其中,对于苏联的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成为里根总统在任期间的美国国家战略。在当时,美国是完全按照对苏联发动经济战的模式去评估一系列政策的。其重点就是在于攻击苏联的经济脆弱性,使苏联的经济不得复苏。保证苏联的经济血液无法过多流入其军事领域。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即便是简单来说,也是在贸易,金融,投资,技术转让方面全方位的制裁,甚至围堵苏联,将苏联的经济转化率降到最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一点,美国政府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无论是里根还是之前的卡特总统,每个人都深知仅仅依靠军事力量和北约的力量无法成功抑制苏联,甚至还会遭到苏联的反制。只有运用自己强大的经济资源,攻击苏联薄弱的经济力量才能真正击溃苏联。

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即便是在美国国内也发出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一些人直接指出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经济往来根本不值一提。苏联对外贸易中对美贸易的比重只占0.42%,20亿美元而已。这根本无法对苏联进行有效的经济制裁。里根总统显然并没有将自己的战略完全束缚在两国直接的贸易往来上。

在大战略的背景下审视两国关系和国际力量的分配。最终的结果是,美国的经济手段确实使苏联的经济增长放缓,贸易赤字扩大,硬通货短缺。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苏联内部的经济改革。里根总统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方面保证了自己在与苏联没有太多经济往来的情况下对苏联进行经济制裁并获得成功的呢?

政治高于经济,美国对苏联抑制的三大利器?石油,美元和粮食

对美国来讲,与苏联之间的关系永远是政治高于经济。即便在70年代,双方关系有所缓和,贸易提升,也从来没有让位于经济。而且,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就开始对苏联实施禁运和技术封锁。在冷战出去的20年中,双方剑拔弩张,经济完全是政治对抗的有力补充,也是双方在欧洲矛盾激化的根本点。

然而到了70年代,整个西方世界开始与苏联妥协,双方之间的往来趋于繁荣。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的贸易大幅增加。苏联对外贸易的占比从原先的3%增到了9%。苏联也在当时获得了大量的西方政府贷款。在各个领域,资金和技术层面都加大了对欧洲市场的依赖。

苏联能够被西方国家看上的资源就是能源出口,而比重也在70年代逐步扩大。苏联,其本身并不能够使自己的能源成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因为很多管道的资源和技术,苏联并不具备,很多方面都依靠西欧国家的设备技术。

同时,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美国对苏联也出现的认知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的增长和地缘政治的野心归因于东西方贸易的扩大,而不再特殊强调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但这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了原有姿态和原有认知。因此开始了胡萝卜加大大棒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萝卜就是缓和与苏联的经济冷淡,双方之间进行了诸多经济合作和经济项目的洽谈。大棒是在技术,设备和知识产权方面阻挠苏联进一步发展以及同西欧国家的相应合作,限制西欧的贸易和向苏联泄露技术。苏联的对外战略也因为这种封锁受到了波动,同时在军事层面上依然企图维护自己的帝国力量。从而发动了很多战争,而最关键的阿富汗战争。

美国的对苏政策带来巨大变化。这场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在国际方面名正言顺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粮食禁运,苏联内部一直没有办法保证粮食的自我供给。同时,一系列的高技术产品以及苏联的外国资金都被冻结。美国的这种做法姿态大于实际,就是针对苏联进一步侵略行为的震慑。

里根总统基本延续并且逐步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反苏限制。美国人知道苏联在经济方面严重依赖战略物资,石油,美元和粮食。而这些都掌握在美国手里,即便美国不直接与苏联进行经济往来,也可以通过国际制裁的方式减少苏联的硬通货。而苏联内部虽然可以压制社会问题,却解决不了石油美元粮食,这三个最关键的经济稳定器。同时,针对西欧国家与苏联洽谈的各种能源项目也进行了阻挠,使得苏联的石油根本卖不出去。

里根制裁并不成功,西欧国家并不愿买账。里根失败了!

里根制裁主义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1982年美国单方面扩大对苏联制裁以后,引起了西欧国家的抵制。西欧国家很难与美国在很多能源方面达成一致。西欧国家并不认可美国的各项禁令。为此,美国不得不在当时最近一次g7峰会上开始游说其他六个成员国。

最终达成了关税,出口贸易,经济,国际能源经济发展合作,达成各方面的一致意见。美国在保证西欧各国基本利益的前提之下,西欧各国同意美国的对苏战略。就这样,在六月份对苏联的出口制裁逐步扩大。但这同样激化了美国国内的矛盾,因为美国国内的商人和民众有相当一部分所在的工厂生产的产品是供给苏联,东欧国家的。

他们很多的生产线都随着美国对苏战略的转变在70年代开始与苏联合作,而这一次陡然间的国际转向,这些商人和民众丧失了海外市场。同时美国为了加大对苏联制裁,向西欧国家做出了市场方面的让步,也引起了另一些商人和民众的反感。

甚至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黑格在1982年11月辞职,里根并未收手,而是加强诸多高技术项目,如浮动船坞,航天器,航天发射,超导材料,机器人,控制器,技术合金,工业燃气等等先进技术加大对苏联禁令。这一方面,西欧和日本并没有认可,从而也导致了未来两年,美国虽然加大了对苏联制裁,而西欧国家并未跟随的情况。

这就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里根的对苏战略以及做法,究竟起没起到应有的效果,对于苏联经济的冲击和帝国的负面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很多人认为是起作用的,要不然苏联在80年代为何进入多事之秋,很多人认为制裁是没有作用的。经济压力虽然有影响,但也不至于使苏联从内部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里根对苏联的经济制裁主要集中在能源和技术方面,其根本就是在削弱苏联的经济的硬通货,使苏联经济无法满足自身循环。但很多政策又似乎微不足道,仅仅造成了时间上面的延后和苏联经济成本的增加。最终并没能阻止苏联在能源方面与西欧合作。甚至一些人还认为,这是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成本最大的对外制裁。

至于苏联,因此陷入经济困境并非单一与里根的制裁相联系,实际上与制裁同时发生的是国际能源需求的重大变化。恰巧在里根上台之前,每年的石油增量市场高达60%,但是里根上台以后,年均只有5%,世界不仅仅只有石油需求增量不足。欧洲国家也同时发生了滞胀。

产油国为了争抢国际石油出产份额,以沙特阿拉伯为主将自身的石油产量短期内,增长四倍。造成国际油价暴跌,苏联在经济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因此而被阉割。再加上自己原有经济体系的僵化和结构性问题,苏联在美国里根执政时期的种种混乱更多的源自于当时的国际环境,而非美国制裁。

最终的演进结果:时代成就了里根,制裁不成苏联依然在劫难逃!

从总体来说,美国里根的制裁在设计方面就有很多不足。不论是美国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好,还是西欧,日本这些国家与苏联之间的能源联系也罢,都是美国政府不得不顾虑的方面。同时美国政府无法直接干预的多边合作。

相比里根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未免期望值过高自身的制裁力量并不坚决。而国际需求不振也属实,给苏联带来了很大困境。持续走高的对外经济成本以及国内经济环境的恶化,不论是开源还是节流,苏联都难以完成后期的经济指标。

可以说,里根的制裁措施最终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往深度思考一下。对当时的苏联而言,经济和军事是苏联赖以维持的基础。没有强大的外部威胁和军事变化,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在于内部经济。里根执政的时期,正是苏联内外交困的时期。

苏联不断改变自己的对外战略,而美国唯一能做的就是抬高苏联对外开放的成本。并且围绕很多国际多边合作,进行技术限制和禁运。同时也正巧赶上国际原油价格的巨大变化。OPEC国家对于欧洲国家的能源反击,同时也遏制了苏联的对外合作。

即便冷战是美国和苏联围绕其大国战略和大国利益而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激烈争端。也并不意味着冷战,只有这两种力量。美国的主要盟友西欧,日本,苏联的主要集团力量东欧,以及在中东地区掌握黑色黄金的阿拉伯各国,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上都有自己的力量,诉求存在。

相比于苏联的单打独斗,单靠意识形态和精神力量的输出。美国更讲究策略,讲究方法。自然并不是每一次策略和方法都取得成功和胜利。但最终的结果人所共知,美国在世界上纵横捭阖的力量,也在其中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