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精髓,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块瑰宝,有人称:“戏曲,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戏曲之美,美在服饰道具,舞台布景?还是美在剧情节奏,矛盾冲突,舞美设计,导演调度呢?亦或是美在表演艺术,技艺高超,精湛巧妙,美在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呢?

中国戏曲之美,美在戏文唱词

其实,诗文与戏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中国戏曲与中国文学可谓是同气连枝,若孪生子,同根共源,同生共存。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谈到:“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其意思是说格律诗的创作受到限制在于它有格律,但是如果你能灵活运用这些规矩,就像戴着镣铐跳舞一样,反而更有铿锵的节奏,更有力度和韵致。

中国戏曲也是一样,戏文和唱词讲究归韵和平仄,表演受到程式、装扮和传统的约束,也是戴着镣铐起舞,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大都遵守“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些戏曲名家却也舞出一种极致的无可替代的美,这便有了不同的戏曲流派,得以代代传承,而永不失其戏曲生命的活力。后辈表演艺术家在传承的基础上,也再不断寻求创新,希望自身在某个点上能有所突破。

苏凤丽版秦腔《锁麟囊》是移植改编的京剧程派艺术代表作,在保留原著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秦腔的剧种特色,还加入了时代的元素,既保持了京剧程派的神韵,又融入了秦腔肖派的风采,带着敏腔遗韵,着力拓展秦腔的阴柔之美,实现了在秦腔艺术欣赏取向这一点上的成功突破。

苏凤丽在秦腔《锁麟囊》中,唱腔风格上,依然遵循肖(玉玲)派秦腔的艺术特色,但有所改良,更加平稳深沉;唱腔上,讲究发声、行腔与收音的融会与连贯,将秦腔“肖派”唱腔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缠绵悱恻的行腔与吐字,那如泣如诉的苦音唱腔,宛若内家太极,看似毫无着力点,稍一接触,强大的力量便瞬间迸发出来,艺术渲染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节奏欢快的欢音唱腔,恰如粒粒珍珠,饱满润泽,忽而盘倾珠落,清脆悦耳。同时,苏凤丽并不拘泥剧种门派,适当糅合京昆的行腔技巧,更显得妙趣横生。该剧堪称苏凤丽个人秦腔艺术上的巅峰之作。

中国戏曲之美,美在大写意

在戏曲舞台,三步五步便已经走过千里万里了。秦腔经典剧目《火焰驹》里,义士艾谦传信一折,舞台上就那么三转两转,几回圆场,便骑行千里到达边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腔《火焰驹》舞台版剧照

秦腔电影《火焰驹》剧照

秦腔传统名剧《蝴蝶杯》中的“藏舟”一折,不过是听到舞台上几声更鼓,就已是夜半三更了,很是奇妙。

李淑芳《藏舟》剧照

戏曲舞台上的大写意,跑圆场也好,听更声也罢,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物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情趣为故事背景展开剧情,推动剧情发展变化的。而往往一个人物的出身、教养、生活环境、家世背景以及生命状态(个性),通常就会决定其面对人情世态的一种反应,一种表现,一种风范,将这些分别归类,便会在同类人物身上凝聚成一些大体相同的程式。

中国戏曲之美,美在传统程式

戏曲艺术表演程式中一举一动,进门出门,开门关门,上场下场,上下台阶,都有规范的程式动作,章法要领,有节奏,讲韵律,踩在锣鼓点上,自然和谐地律动。把技巧动作与人物的身份、动作目的、情感意境结合起来,既有内在的张力,将内心体验,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地通过外在形象、动作加以表现,收放自如,内外融合,浑然一体,艺术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肖若兰《数罗汉》中的上场亮相)

(肖若兰《数罗汉》中的上台阶)

(肖若兰《数罗汉》中的下场)

有人说中国传统戏曲咿咿呀呀的拖音遗韵太黏,唱腔旋律太慢了,跟不上现代节奏。

岂不知眉户现代戏《梁秋燕》表达了时代心声,当年一度深受欢迎与厚爱,曾流传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谚语。

中国戏曲之美,表演技艺有学问

四功五法织经纬,一招一式一亮相,讲究程式动作,注重唱腔韵味,精琢艺术细节,精确传神的做工是向观众展现人物的重要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梅《鬼怨》卧鱼剧照

我记得很早在电视戏曲栏目“秦之声”里,看到过李梅在《鬼怨》中有一段两分多时长的慢卧鱼,印象很深刻,那个舞美灯光设计,真乃叫绝!一束灯光投射,色彩变幻,人影凸显,如梦如幻,若即若离,配上音乐,旋律不断重复,悲泣哀怨,凄美无比,很有感觉。这个片段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我在做“就爱秦腔”平台内容时,特意去搜寻这段视频,怎么出没找到,很是遗憾。那个舞台很简约,灯光设计也很简单,但着实很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又不乏变幻无穷的美感。其中那细致入微的深情,苍凉优雅的悲壮之美,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甚至能让我们为之动容,感同身受,忘记今生,穿越三界,将自己的一腔心事全然托付,让自己的情怀暂且安顿。

古典传统戏曲中的服装、头饰、唱词、神情、动作无不承载了时光沉淀之美。

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悲壮、苍凉、梦幻、优雅、深情无不可逆转所谓弦外之音。那纤毫毕现的婉转,那从容不迫的情趣,余韵深远,辗转于心,不绝如缕,情怀激荡,在曲韵里,古今同心,沧桑幻化,得以实现。

中国传统戏曲有“三性”:综合性、写意性、程式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融入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各种专业门类的特色艺术精华。其行当全面,生旦净丑乾坤大,角色细分,各有千秋。表演程式,唱念做打学问深,四功五法,讲究技巧,尤其是唱腔韵味,追求淳朴流畅,唱词浅显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发音铿锵大气,抑扬有度,气势恢宏,表演质朴细致,活灵活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希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借着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灰风,中国戏曲能重焕光彩,再现辉煌。

附:作者简介

李亚利,网名秦风唐韵,陕西渭南华州区(华县)人,西安出版社编辑,关学大儒系列图书《大儒张载》《长河悲歌》《言官杨爵》《圣贤二曲》、大秦风书系《浚稽山》、青蓝绿梦书系《低眉俯首阅草木》策划以及责任编辑。著有秦腔(周)历史传奇剧《杜陵原》、有关丝绸之路大型秦腔(汉张骞凿空西域)历史传奇剧《丝路长歌》和秦腔(唐文成公主进藏)历史传奇剧《哈达情长》、大型秦腔(魏晋南北朝)山水风情剧《少华山水情》和《岳渎望潼关》、秦腔(唐)历史古装剧《长相守》、秦腔(唐)历史传奇剧《蟾宫会》、大型秦腔现代励志剧《雕琢人生》,以及关学大戏大型秦腔廉政剧《三行诗》(《言官杨爵·三疏谏》前本已完稿)和大型秦腔历史剧《大儒张载》等秦腔剧本,另外有一部生活之歌轻喜剧《挚爱人世间》电影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