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绝大多数职场人都意识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为了缓解自己对知识焦虑,大家会买很多书,报很多课程,记很多笔记。可是最终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仅仅只是知识的表面,却根本无法内化吸收为自己的能力,更加无法实践应用。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学以致用非常重要,但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却非常的难。那么如何才能改善这个问题呢?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这本书中,对于如何学以致用给出了很实用的方法。成甲老师的宗旨是“以用致学”。也就是你怎么应用知识就怎么学习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先学了知识,然后思考它怎么用。可是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会因为思维和知识储备的局限性,而让应用的时候不能够突破自己的边界。但是以应用为前提,再去思考哪些知识能为自己所用,这样不仅能够打破自己的边界,还能够联系现在的应用场景,让知识真正的吸收内化并应用于实践。

下面我会选取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三个学习方法,向他学习一下,怎么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一、五星笔记法,深入挖掘隐性知识,提升能力内核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如何记笔记的书,其中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两类:视觉笔记类(包括视觉简图、思维导图和手账等);另一类是三分法笔记(包括黄金三分法、康奈尔笔记等等)。

其实笔记的用途除了将知识再现之外,还应该有拓展性的思考和知识的引申。而以上这些笔记法虽然也很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弊端,就是记录的显示知识大于隐性知识。

1958年迈克尔·波兰尼从哲学领域提出了一个概念,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可以称之为显性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可以被称之为隐性知识”。

虽然黄金三分法和康奈尔等笔记法,会在显性知识的基础上,有思考和知识内核的提炼,但是显性知识的比例仍旧是很高的。

如果笔记不仅是我们记录显性知识的工具,还可以成为帮助我们思考和改进自己知识体系的工具,那么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成甲针对这个问题,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笔记法,叫做“五星笔记法”。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记录显性知识的同时,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帮助自己提升能力内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五星笔记法?

所谓的五星笔记法,就是在记笔记之前先画出一个五角星,五个角分别代表五个问题。当我们学习或者读书的时候,要以弄清楚这五个问题为目的,带着问题去阅读和学习。

预判内容的核心,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很多人在学习之前,只是等待着课程的开始,期待着别人的论述和观点的产出。但是如果在学习之前,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如果是我来阐述这个内容,会如何讨论这个话题?当我们先对内容有一个预判,才更能够找到自己和对方之间的差距。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这些呢?是知识的积累量不同,还是思维方式不同呢?有了这些思考,我们更容易知道问题所在。

推理对方讲解的逻辑

学习并不仅仅是记住别人的观点,而应该思考这些观点是如何得来的,这些论据是否能够支撑他的论述。因为思考观点是如何得来的,比直接记住对方的观点更有收获。

所以在记笔记的时候,不要一字不漏的记下对方的话,而是记下对方讲解知识时候用到的关键词,然后理顺一下这些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测对方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得出结论的。

提出疑问,串联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很有启发性的内容,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知识对我有启发?我对这些知识有什么疑问吗?哪些知识或者经验和这个观点相似,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当我们可以提出疑问,并且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那么可以帮助我们将知识结成网络。知识本身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通过整体性的思维来学习知识,才更能发挥出知识的效用。

知识背后的原理和思维模型是什么?

上一步是为了串联知识,而这一步是为了纵向深挖知识背后的底层逻辑。每一个知识点都并不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深挖其背后的逻辑,找到原理或者思维模型,这样才能让知识解决一大类问题,或者跨界解决更多问题。

所以我们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以深度升华一下问题的本质,看看这个知识来源于哪些思维模型或者思维方式。

如何将知识落实到行动上?

落实到行动不仅仅是记笔记的终极目的,也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所以思考和启发不能仅限于想法或者笔记中,更多的是将知识列入日后的行动计划里,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所以五星笔记法的核心是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深入挖掘,帮助自己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落实到行动上。

二、以用致学,多维记忆灵活应用

1、情境学习

所谓的情境学习就是在现实场景下应用知识,而不是让知识仅限于书本上或者笔记上,这样可以提升记忆和应用知识的效率。而且应用的场景越多越容易熟练掌握知识。

用成甲的话说就是:“未来怎么用知识,现在就怎么用知识”。

比如说我们学习开车,如果只学习交通法规是无法把车开走的。我们必须真正的摸到一辆车,并且将一些知识和操作流程应用在这辆车上,才能够真正的学会开车。

再比如我们拿到了一本菜谱,那么我们也需要走进厨房,在现场一边学习一边具体操作,否则我们是无法做出香喷喷的饭菜的。

虽然这些技术类的知识很容易应用到一些实际场景里,但是有很多通用知识是很难多场景应用的。那么我们可以使用一种知识卡片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知识卡片法

在卡片上写下知识点的用途而不是概念的内容。

碎片时间时反复回顾这些知识点,增强对知识的应用敏感性。

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机抽出一张卡片,看看是否可以解决当前问题。如果可以,就把场景填到卡片上。

随着场景的不断增加,可以不断迭代卡片。比如将一些同类别的场景归类,这样可以对知识点的用途和适用范围进行整理。

2、交替学习

很多人认为,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在一个学科或者一本书上保持专注。但是神经学家发现人大脑是可以产生两种思维模式的,一种是专注思维另一种是发散思维。专注思维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而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大脑处于放松状态,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多个区域相互联络,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意。

而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人只有灵活的运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更高效的学习。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要一直让大脑处于相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中,而是让大脑处于不同刺激状态,这样大脑才不会容易疲劳,而思考力和记忆力才更高效。

我们看书的时候,可以选择两至三种不同类型的书籍来读,这样有利于我们在两种思维之间自由切换。学习课程的时候,也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时间,比如说半个小时,之后给自己10分钟来思维发散。

3、通过提问回顾

上学的时候,老师也会让我们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可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复习方法就是回过头去看一遍学过的内容。但是这种复习方式实际上只是避免了遗忘,但是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并没有什么帮助。最好的复习形式就是通过提问来回顾内容。

比如说,今天学的这节课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我有什么启发?老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等等。

这样通过提问来回顾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记忆力和思考力。让学到的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

三、内化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无招胜有招是练武之人能够达到至高境界。这样的高手在比武的时候不会拘泥招式,可根据对方招数随意使出高妙的破解招数。而且自己的招数没有固定模式,所以对方也无从破解。

如果我们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那么才能够真正内化为我们的能力。

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1、费曼学习法:用熟悉理解陌生,用简单理解复杂。

很多深刻的知识都是非常复杂也非常难理解的,想要让这样的知识为我们所用,必须要先能够真正的理解知识。

可是怎样才能真正的理解这些复杂又陌生的知识呢?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也就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

费曼是曼哈顿计划天才小组成员之一,而这个小组的任务是研究原子弹的。虽然费曼一直研究的都是最深奥的学科知识,但是他却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本领,就是可以将深奥的知识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经过他解释后的知识,连一个十岁的孩子也能够听得懂。

所以费曼学习法的宗旨就是用熟悉的知识去理解陌生的知识,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内容。通过教学的形式来反向学习知识本身。

所以想要理解和学习那些深奥又烧脑的知识,我们不妨采用费曼学习法,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知识本身,这样才能够为下一步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刻意练习“招式”,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学习的本质不是背诵知识,而是遇到问题时,能够随时调取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后,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让自己的能力不断的精进,最后让知识的应用变成瞬间的反应能力为止。

刻意练习是一种循序渐进并且不断突破自己舒适区的过程。我们学习的状态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舒适区是我们非常擅长的领域,而学习区是稍作努力就能够掌握的区域。恐惧区是超过我们能力范围很远的区域,可能经过大量的练习也没有办法掌握的区域。所以刻意练习就是在学习区大量练习,不断的突破学习区的范围。这样更容易让知识变为能力。

这就好像练武一样。初级的练武者都是先不断的练习招式,直到慢慢的把招式练熟练。之后才能够灵活的见招拆招,或者创建专属于自己的招式。

成甲说:“我们只有掌握了学习、提问、思考的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自我探索、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并不是不断的学习知识,获得知识量的积累,而是一种能力,包括学习、提问和思考。想要高效学习,就要先了解学习的本质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查理芒格曾经说:“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实际上真正会学习的人,也是懂得如何培养学习能力的人,而不是只会“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