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古以来,乱世则难以保身。若想明哲度世外,归隐山林往往是最好的选择。但有些人,自出生以来就难逃宿命。这些人必须被卷入社会洪流之中。要么不屈抵抗,要么身死他乡。当然有实力的也可以傲世天下。比如刘协,他自出生以来,就必须承担着普通人不必承担的。被人当做棋子,当做工具。一生都是悲剧!但是,刘协他还试着抵抗,虽然没有太大的作用。可是有些人,连抵抗的权力都没有。不仅出于无奈,还迫于形势。甚至因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被人误解千年……他就是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言:本该三分天下的局面,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可惜,刘备决定伐吴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在陆逊火烧700里刘备营地之后。蜀国的气运近乎竭力了……随后,诸葛亮承刘备意志。数次北伐。蜀国国力愈发不堪,最终走向灭亡。吴国也成了这场三国斗争的牺牲品,一并被魏国剿灭。自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了下一个时代……而刘禅,就成为了这历史转折点的牺牲品。"扶不起的阿斗"的昏主头衔,也从那时候起被刘禅戴到了现在。可真的是这样嘛?实际上,对刘禅有这样的评价的人,是因为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可是,小说只是小说啊!贬操草褒刘才是《三国演义》的真章。所以,还是我来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吧!

一、承诸葛之福

刘备并无多大成就,蜀国的功臣更多是诸葛亮的。有人说,刘备这么厉害,怎么生了这么笨的儿子?甚至有人在网上开玩笑说:"不会是赵云救刘禅的时候,被刘备摔坏了吧?"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得搞清楚一点,蜀国能立国不是刘备有多厉害,而是诸葛亮有多厉害。虽然没有电视剧里那样,借东风、通阴阳、知未来那么神话。但无疑,诸葛亮是一个天才。未出山,就能在草庐和刘备笑谈三分天下;没气势,就可以为刘备制定复汉计划;既能舌战群儒,还能七擒孟获。这些光辉事迹,都证明了一个道理。诸葛亮才是蜀国基础的奠定者。

先是出山以后,助刘备逃脱曹操的追捕。后又帮助刘备取得荆州,奠定了蜀国早期的势力。孙刘联盟成立以后,诸葛亮多次访吴。巧妙化解赤壁之战后的危机。这些都是诸葛亮的功劳啊!要不是诸葛亮,又怎么有后来的入川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父子相比

刘备屡次碰壁,刘禅却做的中规中矩。而刘备,他并不是一个智者。他很多的光辉形象,是因为他打的名号罢了。讨伐董卓,刘备去了,然后无功而返。帮助陶谦,借了赵云,一直没有还。陶谦死后,刘备接管了徐州。然后被吕布夺取了大本营。寄人篱下,自己驻守小沛。吕布败后,自己又被曹操追杀,兄弟三人分散。自己也被迫投靠了袁绍。直到遇到了诸葛亮,他的人生才遇到了转机!

我们再来看看刘禅。刘备死前,叫他把诸葛亮当做父亲看,他听了刘备的话。诸葛亮要六出祁山,他照做了。诸葛亮要北伐,他也照做了。诸葛亮叫他修缮水利城池,他也照做了。几乎所有诸葛亮让他做的事,他都做的很好。政事、战事、民生、以及用人什么的,他都做的很好。《出师表》里诸葛亮说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然后,刘禅就这么做了。把蜀国上下治理的井井有条。一个君王能做到这个程度,又怎么可能是一个无用的昏君呢?只是后人把诸葛亮的作用太过于神话,加之蜀国灭亡。才让别人觉得他扶不起来而已。

三、 乐不思蜀

司马昭问刘禅想家嘛?刘禅迫不得已,此间乐不思蜀。然而,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家师诸葛亮的意志。继续北伐。导致蜀国国力空缺,加之蜀国当时没有赵云、张飞那种级别的武将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足以表明当时蜀国的状态了。渐渐的,蜀国变得不堪一击。刘禅也成为了司马家族的阶下之囚。

然而司马昭当时,也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曹操死前,逼着司马懿同意三代之内不可起谋逆之心。司马昭早就想越俎代庖了,却一直没有动手。所以当时谁都清楚,魏国也是名存实亡。几乎所有权力都被司马一族掌控着。可刘禅,是败方的君王。面对司马昭问他的问题——你想念蜀国嘛?刘禅怎么敢说"我想念"呢?这也就让后人每次评价刘禅,都是"扶不起的阿斗"。可其实人们都忘了,蜀国在他手上延续了数十年啊!结果,司马一族夺取了曹家的天下。刘禅用时间证明了,当时那句"此间乐,不思蜀"是正确的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成王败寇这个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这就好比,没有人会记得战国七国国王的名字一样。历史总是是赢家书写的!哪怕是项羽那样的霸主,也会被人扣上有勇无谋的帽子。甚至有大家评论:"如果项羽渡武将,说不点结果就不一样了"。那既然失败者没有资格发表言论,为什么我们要怪罪刘禅呢?无能、懦弱、忘本这一系列的言论,很明显对刘禅是不公平的。他只是生在了一个不好的时代,但这并不代表他是蝼蚁之辈。恰恰相反,在治业理国这件事上,他做的已经很好了!或许是诸葛亮无能为力了,又或许是蜀国才穷志远了。但蜀国的灭亡是必定的。如果当初刘禅不说那句话,可能历史会记载他宁死不屈。但是,活下来认命不应该是他最好的选择嘛?既然抵抗不了,不如放弃抵抗。刘禅并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