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贝拉.露西.博德(Isabella Lucy Bird,1831-1904)是19 世纪的英国女探险家,当她途经栃木,在路途中看到丛丛桑树:「足见当地有养蚕业。沿路可见白色和硫黄色的蚕茧,置于平盘上曝晒。老迈妇女忙着纺织。」她一路北行,到了日本山形县地区一个被称作市野野的小村落时,她再次记下眼前所见:「市野野是非常美丽的村落。村民勤奋工作,与别处村落一样,专门饲养蚕,四处可见草席上摆着要晒干的纯白色和硫黄色的蚕茧。」[1] 自靠近江户(东京)的栃木至位处东北的山形,这一路上伊萨贝拉遇见了不少当地桑蚕业景象,在一些落脚的宿驿中,甚至会利用空出来的房间来养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萨贝拉记述她在 1878 年的旅日见闻。从《养蚕》、《选茧》和《纺织》这三张手工上色的蛋白照片,我们仿佛能想像伊萨贝拉亲身经历的那些场景。它们与伊萨贝拉的游记《日本奥地纪行》(Unbeaten Tracks in Japan,1881)是同时代产物。

《养蚕》中,两位妇人着工作服,谨慎整理着「桑给台」(くわくれだい)上的桑叶与幼蚕,一旁少年正在协助工作。她们身后伫着一座养蚕架,蚕架有诸多格间,「蚕笼」(かいこかご)上铺满桑叶,豢养幼蚕。 《选茧》一作,同样有两位妇人,右者倾身仔细挑选席子上散置的蚕茧,左者则整理安置在木盒中的茧,照片中她们流露出专注而一丝不苟的情状。 《纺织》场景里,妇人们之间置着一架被称作「扬枠」(あげわく)的机具。 「扬枠」是用来制作「綛」(かせ,即丝束),又名綛扬机(かせあげき),尺寸多样,大型可至长 2 公尺。机架下方以及右座妇人手上的小木制框被称为「糸缲枠」(いとくりわく),高度与直径一般约 20 逾公分,主要用来卷绕自蚕茧抽出的生丝。

三件作品因岁月磨蚀而褪去色彩,仅留下不易氧化的部分。从拉门后方屏风以及右侧门柱上明显木纹来看,可断定三作应使用了同样场景进行拍摄。静止的人物摆拍对 19 世纪日本摄影来说相当常见,摄影师将场景设定在廊道上。

一般而言,养桑需要大量空间与人力,断不会瑟缩在「缘侧」(えんがわ,即传统日式建筑外廊)一隅。可以这么说,这类照片并非忠实纪录当时桑织作坊情景,而是藉由摄影师匠心独运的编排,表现出既具备展演性内涵,又能反映日本传统桑织手工业劳作样貌的作品。不过,仍有一些是专门拍摄作坊实景的写真,此种照片相对而言则更加写实,展现出桑蚕业人民的劳动内容。

现存 19 世纪日本旅游写真纪念相册中,有表现特定产业类型之题材,如生产茶叶、稻作、丝织,以及其它民艺制作(手工艺品)的内容。它们经常以成组的方式,一一展现所有程序,形成系列影像,并编汇进旅游相册中进行出售。植桑养蚕、取丝纺织,是其中常见者,所以我特别以「桑织图」来归纳这类型的手工蛋白照片。

日本桑蚕文化乃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据流传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书纪》(成于西元7 世纪)记载:「三月辛巳朔丁亥、天皇欲使后妃亲桑以劝蚕事。」 (卷十四.雄略纪)。中国历代有皇后亲蚕礼,日本亦然,此种传统因袭至今,是每年皇室惯例,被称为「给桑」(きゅうそ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搜图

桑织图并非 19 世纪才兴起,它的母题其实可上溯至浮世绘。胜川春章(1726-1793)的《かゐこやしなひ草》便是关于养蚕、取丝、织就的 12 件系列作,并在图上方搭配作业技术说明的文字内容。喜多川歌麿(1753-1806)也作过 12 件一组的《女织蚕手业草》,同样以图配文的表现形式。本篇文章取其二人作品第 6 幅为例,二作皆描绘三名妇女在作坊里辛劳整理蚕茧的情形。

笔者已讨论过 19 世纪日本旅游纪念写真是如何与浮世绘传统渊源紧密连系的,此处有关桑蚕图母题的回溯不失为一项典型例证。 [3] 此外,尚值得在此类型中关注的问题是女性角色。由于男耕女织的传统性别角色劳动分配使然,无论是浮世绘或摄影,女性劳动者往往占据了桑蚕图中的要角。

明治时期,日本引入西式缫丝机具并进行技术与质量改良,大规模出口生丝与丝织品。位于群马县富冈市的富冈制丝厂,是日本第一座现代化机械制丝工厂,于 1872 年开始运作,工厂里女工们殷勤劳动与血汗付出是推动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命脉。时任日本政府外国顾问暨女性教育家的爱丽丝.梅贝尔.培根(Alice Mabel Bacon,1858-1918)曾写道:「在养蚕、纺丝和编织蚕丝的地区,妇女在这一生产性行业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日本这个最大、生产力最高的产业,掌握在妇女手中;岛上的丝绸产品应归功于她们的操持与技术。」

回到照片上来谈,西式缫丝技术与生产工具早在1870 年代开始逐步运用,然而旅游纪念写真着眼的仍主要是传统桑织作业景象,这是由于摄影师取材时选择了凸显古代日本韵味的内容,而非现代文明的景色,西方来日的观光旅客主要探寻的,不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更多是带了对东方古国的猎奇之眼。有别于陈腐的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后日趋冷漠的人性,他们向往着朴实且自然(或着说具有原始风味)的日本文化。

表现生产作业内容的蛋白照片,犹可依产业类别进行细分与探讨,它们反映着维系日本长久以来经济与社会民生发展的根源,但就人文层面而言,当这些洗尽铅华徒留苍白的影像,跨越了时代纪录的文献性,从而升华为另一番艺术表现后,反而提醒我们在那看似黯淡无光的文明进程中,仍有投身百工百业努力生活的形色人群,是他们让历史的色彩饶富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