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民追踪19天,终于等来杭州女子“来惠利”的消息。然而,不幸的是,她已经遇害。按照警方的通报,“来惠利”的丈夫许某某(男,55岁)有重大作案嫌疑,现已被“江干分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目前案件仍在全力侦办中。

对于这样的结局,并不让人出乎意料。要知道,在“来惠利”失踪一周后,就基本上可以笃定她“凶多吉少”。她失踪时“未带任何证件和手机”,包括衣物财务都没有特别大的缺失,这就导致作案动机较为难断。然而,更为匪夷所思的是:小区的监控设备,也找不到“来惠利”的任何行迹。

在案发初期,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多次用“人间蒸发”来描述案情的“不可思议”。毕竟,对于一个大活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不知所踪,总让人感到脊背发凉。于此,案情正式进入“全民追踪”的模式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来惠利”的失踪,正式进入舆论视野,应该是在案发十天左右。

因为,依照她家属的描述,失踪前的踪迹是可寻的,怪就怪在失踪后毫无痕迹。这种诡异的案情,如果发生在二十年前,或是发生在人流稀疏的荒野,还能被人们所理解。可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满是监控的都市小区,就有些让人“不可思议”。

虽然,有不少人强调,事发小区存在“监控死角”。但是,就后续的现场排查而言,貌似一般人很难做到躲避监控的地步。可是,当我们听到“来惠利”遇害的消息时,不得不承认,这个凶手“不简单”。起码,他(她)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很熟悉事发小区的构造。

要不然,也不会让“来惠利”的失踪,成为“发散型案件”。说实话,“来惠利”失踪这19天,除却警方事无巨细的排查,在案发后期,“全民追踪”也成为少有的奇观。虽然,“非专业性的逻辑”不一定直指破案要害,但是,有关人性是非的洞察,却和案情不谋而合。

就眼下的案情进展,警方称:“来惠利”的丈夫许某某(男,55岁)有重大作案嫌疑,其实跟舆论中的“焦点推论”差不多。当然,破案还要讲究证据链,只要没有百分百坐实是她丈夫所为,一切的“有罪推定”,最终都会成为笑谈。

不过,从传闻中可知,“来惠利”的丈夫系退伍军人,并且还在小区物业上班。这种背景之下,作案嫌疑自然很大。因为,当过兵对应着“反侦查能力”,小区物业上班对应着“熟悉作案环境”。再加上周邻传出他(她)们夫妻不和,很容易构建出作案闭环。

所以,警方“第一时间”通报,就将“来惠利”的丈夫许某某(男,55岁)定性为有重大作案嫌疑,是完全符合破案路径的。当然,案情最终会走向何处,一切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因为,比起案件的结局,剖开背后的来龙去脉,或许才更为急迫。

只是,凶手不管是谁,他(她)肯定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他(她)的作案动机是什么?他(她)到底怎样杀害“来惠利”并抛尸的?这些都是值得厘清的环节。因为,从作案后的反侦查能力来讲,可谓称得上“作案高手”。只可惜,心机没用在正路上,终将害人害己。

当然,人世间有很多事情,并不是仅有情理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各自的处境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可以重来,可能凶手不见得还会杀害“来惠利”。因为,大多数凶杀案的发生,随机性比较强,也就是失控作案的可能性较多。

不过,讨论这些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比起“作案动机”本身,人们更关注的是“反侦查”的骚操作。毕竟,作为媒体舆论来讲,在整个案情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被“人间蒸发”牵着鼻子走。甚至,直到警方通报发出,还有人怀疑事情的“真实性”。

不得不说,面对舆论的兵荒马乱,作案凶手确实算个“好编剧”。要知道,案情越往后,人们已经彻底从“来惠利”身上移开,而是惊呼这世间竟然有如此厉害的“猛人”:毁尸灭迹,不留痕迹。甚至,在早前的“媒体通报”中,连“官媒大报”都被“拉下水”。

当然,我们强调作案凶手的“编剧能力”,并不是强调他(她)真有如此高超的特异功能。而是,作为悬案的制造,他(她)不仅让警方“咬牙切齿”,更让“吃瓜群众”全线高开。很多人持续蹲点热搜,并不是关心“来惠利”的下落,而是想知道凶手是何方妖孽。

要知道,在整个破案的氛围中,有两条平行的情绪线,一条是对凶手的恨之入骨,恨其毁尸灭迹不眨眼,一条是对凶手的敬佩之情,敬其作案的不留痕迹。所以,无论案情最终如何定性,这场凝聚万般流量的“悬案”,终将会被写进“人间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