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诗道出了他放荡不羁的人生态度。诗中描述的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美食家。然而这些并不能完全描述他的一生。那么诗中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和你们一起来好好了解一下苏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早年经历

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苏洵为其取名苏轼,希望他可以像车前的扶手一样,默默地帮助他人。二十一岁虚岁时,苏轼和弟弟一起进京赶考。考试时,苏轼的文章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清新脱俗,与众不同的气质。考官一下子就被震撼到了,主考官欧阳修也表示了对苏轼的赞赏。

小考官梅尧臣看到他的文章时有几处不知道出处,于是前往向苏轼询问那几处的出处。而苏轼当即却回答:"为什么要知道出处!"欧阳修一听,禁不住对苏轼的这种豪放不羁的态度大为赞赏。在他看来,将来的苏轼,文章一定能够名扬天下。

2.名动京师

随着欧阳修的大为称赞,苏轼一下子在京师之中名声大噪。一有新的文章,马上就会传遍整个京师。然而,正当苏洵苏轼在京师名声大噪,想要一展身手的时候,噩耗却来的那么猝不及防。苏轼的母亲因病去世了。父子三人回乡奔丧。十个月之后,苏轼回京。

公元1061年,苏轼参加了制科考试。在这次考试中,苏轼被皇帝授予了第三等的好成绩。这个成绩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呢?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苏轼可以说考了个百年来的第一人。根据《宋史》记载,自宋朝建立以来,仅仅只有两人取得这样的成绩。除苏轼外的另一人还是个第三次等,与苏轼相比还落后了一个级别。皇帝也给了苏轼一定的特殊待遇,直接授予他正八品的官职。不然的话,按照他的资历也就只够当个九品下的小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为官生涯

故事背景:以王安石为主的新党主张新法。以司马光为主的旧党主张旧法。两党之间摩擦不断。

事发经过: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向皇帝诉说新法的诸多不好之处。王安石知道这件事情后感到非常愤怒,于是派人去皇帝身边去说苏轼的坏话。于是苏轼决定请求离开京师,前往别的地方当官。苏轼做官的能力和从政的水平还是可以的。最起码比起那些只有才华,没有能力的人好多了。苏轼在多地担任知州。将所管理的地区都治理的不错,建立了不少政绩。

小结:苏轼不满新法,上书皇帝。新党派人说苏轼的坏话,苏轼只好请求外调。好在在其他地方苏轼可以一展拳脚,他将自己所管理的地方都治理地不错,百姓们也很爱戴他。

4.乌台诗案

苏轼之所以在辗转多地担任知州是因为苏轼作为保守党与王安石为主的新党不和,并不是不想回到朝廷而是根本没办法回去。之后,王安石因为大局被宋神宗罢免,但是王安石的新法依旧被施行,而新党的大臣们也成功上位。而这些人趁自己有皇帝的支持免不了要对旧党进行打击,而苏轼就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他们找到苏轼所写的诗然后一点一点分析,曲解后推出一个结论,苏轼他嘲讽新法,对皇帝大不敬。于是他们上书皇帝,说苏轼的种种不是。皇帝对此不信,但又不得不考虑到这些大臣的感受,于是让他们派人前往调查。于是这些人就派人去湖州把苏轼押解回京。

回京途中,苏轼曾经数次想要跳河自杀,但又害怕连累自己的家人只好作罢。回到京师,那些新党大臣把苏轼的诗曲意解读,还将苏轼屈打成招,逼迫苏轼认罪。各方人士听说后都为苏轼求情,就连王安石也亲自写信给皇帝求情。皇帝最终还是决定把他给放了,贬到一个小地方——黄州。担任一个没有实权的官职,甚至连俸禄都没有。而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乌台诗案。

小结:苏轼被新党的大臣蓄意诬陷,而他本人对此也毫无办法。被他们强行押解回去,被屈打成招。虽然最后逃过一劫,但是被贬黄州也让苏轼心灰意冷。

5.黄州赤壁

苏轼被贬后感到心灰意冷,他到任后,因心情十分郁闷,故在此地的赤壁山游玩。在此,他留下了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等等。后人谈论到苏轼的这段经历时,都会将其作为苦中作乐的典范。在任期间,苏轼在便在此种田来帮助维持生计,正因如此,苏轼便有了"东坡居士"的别号。

公元1084年,苏轼被调往他地任职。由于路途十分遥远并且艰辛,苏轼的小儿子在路途之中不幸身亡了。苏轼十分悲痛,上书朝廷,请求暂住常州。朝廷批准,后来又因为诸多原因,苏轼在常州常住并将常州当作自己养老的地方。公元1085年,司马光重新担任了宰相一职,新党势力也因此受到了打压。苏轼他也官复原职并不久之后就被召回朝廷。之后的几个月里,苏轼不断的升官。可在苏轼看来,旧党现在的行为与新党毫无区别。于是苏轼上书抨击旧党。旧党因此开始陷害苏轼。苏轼明白了自己处境,再次请求外调。

公元1089年,苏轼前往杭州任职。在杭州这段时间,苏轼过得还算比较舒适。然而好景不长的是两年后,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因政见方面的不合,接下来的几年里,苏轼又被派往多地担任知州。到了公元1097年,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了,他被调往儋州。而在当时,这就相当于是除满门抄斩最狠的处罚了。但是苏轼却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又一个故乡。苏轼也对当地的文化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直到现在当地依然有不少纪念苏轼的物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虽然仕途多有不顺,但是苏轼始终都能苦中作乐,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继续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百姓们对他也称赞有加。

6.晚年生活

宋徽宗即位之后,苏轼又被调往多地任职。公元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重新担任朝奉郎。然而回去的路上,苏轼于常州不幸去世。第二年,苏轼的次子苏过按照父亲生生前的叮嘱将父亲的灵柩安葬在柘城县。宋高宗即位后,追封其为太师。

结语:苏轼年轻时参加科举及制科考试,名扬天下。起初受到重用,但他反对新党,后来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直到司马光成为宰相他才东山再起。后来他与司马光等人的政见不合,于是自己请求外调。之后,苏轼被召回朝廷,被调往多地任职。虽然苏轼这一生多有坎坷,但是他的乐观豁达还是感染了无数的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