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翟杨

来源:搜狐城市(ID:sohucity)

押注半导体,逐鹿新能源,一向顺风顺水的合肥“科技黑马”之路,近日却出现了些许波折。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90余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近日,国务院专项工作组赶赴合肥,就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

职工离职事件引发国务院介入背后,不可忽视的是合肥作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

2017年1月,依托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以及中科大的“双引擎”支撑,合肥成功抢先北京一步,获批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

按照建设方案,今年将是合肥建成国家科学中心最为关键的年份,不过在近百名科研人员集体离职的阴影下,目前合肥距离建成国家科学中心还有多远?

01

争取中科大,科研城市初长成

合肥,这个近年来和科技死磕的城市,几十年前还是一个文化、科技根基都很浅薄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肥虽被辟为省会,却始终难以平息人们对于省会城市“错误选择”的异议。

毕竟比江湖经验,它比不上“前省会城市”,号称“长江咽喉”的安庆;比经济表现,它比不过拥有“通商口岸”的芜湖;比交通便利,它更是比不过火车拉来的枢纽城市蚌埠。

“缺啥补啥”是合肥作为后来者的生存之道。虽然是个年轻的城市,农业占比最多,但合肥一直想用教育、科技来带动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战备疏散“一号命令”发出,在京的一批顶级高校要集体外迁,中科大位列其中。

为了寻找落脚点,中科大到河南、湖北、江西转了一圈,但时值建设初期,谁也不愿意接收一所只消耗粮食,不产出任何东西的学校。

最终,合肥把中科大争取了过来,为了迎接中科大,合肥把原先合肥师范学院的位置,让给了中科大作校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视觉中国

那时候的合肥应该自己都没有预料到,中科大后来会带来怎样的蝴蝶效应。

因为中科大在合肥,能够提供科研所需要的人才,合肥还由此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院以及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单位。

原电子工业部16所、43所等一大批国内著名科研机构相继迁入。一批中央部署科研机构,如水泥院、化三院、通用机械院等也落户合肥。

合肥这才初步有了一个科研城市的样子。

02

押注新产业,“科技黑马”诞生

到了90年代,合肥其实已经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站稳了脚跟。

彼时,中科院合肥分院每年取得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近100项,在纳米材料、传感和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等领域全国权威。

但科研成果是科研成果,产业是产业。科大的科研成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给合肥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因为当时合肥产业基础极为薄弱,压根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差劲的科研环境,自然留不下优秀的人才。1998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共367人,其中,留在安徽的博士生仅有3人,硕士生也只有11人。

这个时候,合肥又开始发挥“缺啥补啥”的学习精神了。

2005年末,合肥召集了453支招商小分队,开启大力招商,第一步就是到省内其他地级市抢企业,合肥“霸都”(霸占)之称也由此而来。以蚌埠为例,蚌埠卷烟厂、安徽铁道发展集团、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等企业都先后搬向了合肥。

但全靠吸血省内小兄弟,招商之路注定走不长远。

此后,合肥开始瞄准江浙粤向内地转移的产能。2006年,合肥市长带队亲自赶往珠海,招来了格力电器年产600万台空调的项目。此后,长虹、美的、欧力等企业也先后在合肥投产。

逐渐地,合肥成了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对显示屏需求巨大。2007年,合肥斥巨资引进液晶面板供应商——京东方。

2013年前后,由于合肥家电、平板显示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时都遇到了缺“芯”问题,合肥便开始引进一批芯片上下游企业,其中,合肥长鑫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突破韩国三星、海力士垄断的企业。

▲从押注京东方、到长鑫半导体、再到蔚来,近年来合肥投资了相当多企业,被网友调侃为中国“赌城”/网络

依托新兴产业集群的支撑,再加上中科院合肥分院、中科大的助力,合肥逐步呈现出“科技黑马”的发展态势。

2013年至2017年的5年间,合肥全市发明专利申请从7671项飙升至32828项,全市发明专利授权从1547项增加到2017年的4917项,技术市场成交额从61亿元上涨到142.7亿元。

同期,合肥全市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也从708家一度增加到1666家,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从35593人增加到50681人,增长42.39%。

2017年1月10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获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

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到2020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基本建成,合肥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

可以看出,今年将是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最为关键的一年,不过,截至目前,合肥距离建成国家科学中心还有多远?

03

对比沪杭宁,合肥尤显不足

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要设计出一条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育成的建设主线。

近年来,合肥市虽然一直在引进新兴产业,但对于长三角主要城市而言,产业结构调整仍然较为滞后。

直到2018年,合肥市第三产业比重才首次突破50%,也是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尚不符合成熟经济体特征。

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中,合肥虽有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3个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居全国城市第4位、省会城市第2位,但是合肥市新兴产业在产业总量、创新水平、产业集群发育程度等方面仍然不足。

2018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不足千亿元,远低于上海的5461.91亿元和杭州的1167.9亿元,集聚效应没有充分凸显,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仍然有待提高。

在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方面,合肥也远远落后于上海、杭州和南京。

2019年,合肥市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55万件,分别为同期上海、杭州、南京申请量的35.7%、58.8%、60.0%;发明专利授权量方面,2019年合肥全年授权量为0.6万件,远低于同期上海2.27万件的水平。

▲2019年,长三角主要城市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对比/搜狐城市制图

此外,人才是城市活力的来源和产业兴盛的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末,合肥全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26.8%,比全省平均高11.1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0.3%;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48.3%。

但是,26.8%的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结构,对于主打创新的合肥还远远不够,这个数字在北京、上海都是30%以上。

人才吸引力不大,是合肥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低的主要原因。

据近期发布的《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内对高水平人才吸引力最高的城市是上海,人才流入/流出比达到1.50,其次对人才吸引力较大的城市是杭州,人才流入/流出比是1.03;而合肥的人才流入/流出比只有0.62,人才流失比重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长三角主要城市经济发展对比,合肥市经济总量仅为上海的24.66%/搜狐城市制图

虽然坐拥中科大等高校,但由于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中经济体量小、城市能级相对较低,合肥没能留下由它培养出来的人才,而人才却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石。

总而言之,死磕科技的合肥,走在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但距离建成国际一流的国家科学中心,合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END-

资料来源:

[1] 各地统计公报

[2]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出走”,中国经营报

[3] 为什么是合肥?市界

[4] 合肥,一个伪装成政府的投资银行,酷玩实验室

[5]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公共政策绩效实证分析———以安徽合肥为例,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6]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科技中国

[7]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上海张江、合肥为例,科学管理研究

更多内容

0 1

Num

0 2

Num

0 3

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