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金黄色绣着凤凰的云烟衫,逶迤拖地黄色古纹双蝶云形千水裙,手挽碧霞罗牡丹薄雾纱。"听到这样的衣着描述,相信大家都会想到一位尊贵的皇后,面容上满是淡定自如。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贤良淑德的皇后,她们大多对于国家都有着不小的贡献,是人民心目中的一国之后。当然也不缺乏一些比较无能的皇后,但这并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每到提及到唐朝,相信许多人都会想到一些有名的君王,例如李世民。她的人生道路上发生了不少的事情,例如"太原起兵"和"玄武门之变",例如震撼人心的"贞观之治"。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多的成就,所以说她是一代明君,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与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言:她的人生是波澜壮阔的,也是让无数后人敬佩的。而她之所以会有着如此巨大的成就,其实和一位女人是有不小关系的,她就是长孙皇后。她是一位贤良淑德的皇后,更是李世民背后付出的女人,虽说没有达到倾国倾城的美貌,但是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她只活了三十六岁,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她去世以后,后人都把她称作是"千古贤后",这样的赞誉是无法形容的。十三岁便嫁给了李世民,三十六岁安静去世,长孙皇后的一生是短暂而绚丽的,但同样也是精彩的。相信大家都很是好奇,明明好皇后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她自己有"千古贤后"这样的称号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从长孙皇后短暂的人生历程来分析。

一:治家能力强,给李世民提供精神支持

在她十三岁嫁到李家以后,便成为了管理家事的女主人。众所周知,男人基本上是不会管家事的,这些事情大多都会交给女人。而李世民的母亲去世较早,所以说这些事情自然就落到了长孙皇后的头上。李家之所以能够获得太原百姓们的爱戴和认可,其实和她也有着不小的关系。当她们一家才到了太原的时候,便广结善缘,所以说造成了比较好的影响。而李渊便开始起兵,这条路可谓是无比顺利,男人忙着事业,女人自然也是需要管好家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个时期,她展示出了自己的治家能力,所以说也是为李世民帮了不少忙。秦王府上上下下那么多人,其实管理起来并不能够说是简单,长孙皇后能够把这些都去管理好,其实真的是不一般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事情,所以说李渊对她也有了一定的改观。除了治家之外,她还需要赡养父母,还需要去顾及太原百姓。这么多的重担交在她的身上,但是她一句怨言都没有,给李世民征战提供了精神支持。

二:帮助缓和父子关系,为李世民送上支持

除了治家能力强之外,长孙皇后还有着其她的才能,例如帮助她去处理事业。就在李世民四处征战,并且创下了不少的成就之时,皇帝和太子心里面都不太舒服了,自然也是感受到了一些威胁。对于皇帝来讲,她同样也害怕自己的权力被分走,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太子这边自然也更慌了,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所以说怎么看李世民都不顺眼。除此之外,就连后宫里面的嫔妃们都很不待见她,着实是让人感到困惑。

就在矛盾逐步加深的时候,长孙皇后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去宫里面的次数也有变多。她来到宫里面以后,首先是去见皇帝,表示自己的关心。接下来她还会去关心嫔妃们,平时还会和她们唠唠嗑。这样一来,李世民和父皇也不会那么尴尬了,后宫的妃子也不会那么敌视,指不定还可以给她带来一些帮助。其实不难发现,她之所以可以这么顺利地进行"玄武门之变",有很大功劳都是因为长孙皇后。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帮助,并且还帮李世民拖延了时间,相信她心里面也是知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支持魏征,帮助李世民治国

当李世民坐上皇帝宝座以后,事业其实也是比较顺利的,长孙皇后的帮助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相信大家都知道魏征的存在,他和其他的大臣很是不一样,每一次劝谏都很是大胆。之所以会这样,其实还是有长孙皇后给她撑腰的。虽说李世民心里面不是特别乐意,但劝谏的确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她的通知更加稳固。这些也都离不开她的帮助,一直支持魏征去提出意见,从而指引李世民做出正确的决策。

毕竟是贡献如此多的一国之后,所以说家族的待遇肯定也是很不错的。可就在李世民提拔她亲哥的时候,长孙皇后拒绝了,原因是害怕自己家族力量太多,从而对她的统治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得不说,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李世民,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贤后。从这些事情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她是一位具有智慧的女人,野心也不会过分。作为皇后,她很懂得分寸感,这也是一件莫大的好事。

总结或许是因为老天嫉妒李世民,能够拥有这样贤良淑德的妻子,所以说才会将她给带走吧。因为有了长孙皇后的存在,所以说她的事业才会好走了许多,才能够拥有那么多的成就。当然李世民自身的治国能,以及征战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不然就算是长孙皇后铺好了路,也不会有后来的辉煌。毫无疑问,她是一名完美的皇后,不仅懂得分寸,还知道具有牺牲精神。她善待朝廷官员,同样也懂得体系民心,这样的人怎么会不被赞扬呢?即便是李世民足够优秀,大众仍然是很难忘记她的贡献,二人是绝对的天生一对。能够被称作是"千古贤后",这是对她最好的肯定和赞美,也让后人感到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