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辛弃疾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有世人评他是“文人里面武艺最强,武将里面写词最好”的人。

辛弃疾印象:从田园到沙场

记得初一时才读到辛弃疾的第一首词,叫《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首清新明快,情趣相宜、天真烂漫的田园风词,初识辛弃疾,还真以为他只是一个会写词的乡下人。

然,初三又学到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是辛弃疾作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那个时候不懂研究考证,也没有网络和智能手机,只能在心里觉得辛弃疾这老头矫情,一个种庄稼的老头,想象力可真丰富,什么“挑灯看剑”、“沙场点兵”,词写得是不错,但人可能有点神叨。现在看来,我真是太天真了!

辛弃疾虽然自号“稼轩”,但他可并不是什么正经庄稼人!

辛弃疾归国:出道即巅峰

辛弃疾在公元1140年生于金国女真政权统治下的山东历城,按说他算是个金国人,怎么又成了南宋词人了呢?

原来,他幼年父亲早逝,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

辛赞因家眷众多未随宋朝南迁,便作为南宋遗民留在当地,为了生存还忍辱负重地担任了金国的官职。但是,在辛赞的内心,自己还是南宋的子民,南宋才是自己的灵魂故乡。

于是,在辛弃疾出生后,为向汉代猛将霍去病致敬,将孙儿的名字取作“弃疾”,也寄托了为南宋政权“弃疾去病”的心愿。作为祖父的辛赞经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点江山,在小小的辛弃疾心中种下光复河山的远大理想。

而辛弃疾也十分争气,他生来就一副英雄相: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健壮,且文武兼修,少年有为。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22岁的辛弃疾就拉起一支2000人的队伍反抗金朝的残暴统治,后去临安加入有十万起义军的首领耿京麾下,任掌书记。

期间辛弃疾的朋友和尚义端偷了辛弃疾保管的大印出奔,意图通敌,被辛弃疾快马追击斩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辛弃疾说服耿京与南宋联合,又亲自面见南宋皇帝获得委任。

不幸的是,还没回到临安,大帅耿京就被叛徒张安国杀掉,作了给金国的投名状。辛弃疾暴怒之下,率50人尖锐骑兵奔袭金军5万人大营,生擒张安国,押赴南宋建康处死。

此时,辛弃疾25岁,完成了从金朝“归国”南宋的旅程,但是他的峥嵘从军路,也从此画上了句号。因为归宋后,南宋朝廷偏向主和休战,辛弃疾就再也没有机会征战沙场了。

辛弃疾的仕途:三起三落“百无功”

归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武将的职务,而是被委任了一些地方官职,宋代的地方官任期一般是三年,三年任满即走,即所谓“三年一易”,但辛弃疾却一两年,甚至数月就调动一次。

如《水调头歌·我饮不须劝》的事件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177年到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但当年的冬天,就又调任隆兴知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兼江西安抚使。而到任后,第二年的春天,又被召为大理寺卿。

据统计,辛弃疾曾“被开玩笑一般的调任多达37次”,如此频繁的“换工作”,以现今的眼光来看都算是疲于奔命。这样的频繁调动,或许是为着“救火”的需要,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任期内能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建树呢。

所以辛弃疾在《水调头歌·我饮不须劝》中发出“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的慨叹,是啊,这样的处境,真是尴尬又无奈。

除频繁调任,令人心累的还有朝臣之间门户之争,比如词《水调头歌·我饮不须劝》中提到的王公明(王炎):曾官至兵部侍郎,却因与宰相虞允文有矛盾,即被虞允文推荐的吏部侍郎王之奇顶替了官职;后来朝廷又任命王炎为枢密使。其后王炎以观文殿学士太中大夫知潭州,被汤邦彦论欺君之罪,因而落职。再后,孝宗恢复其资政殿大学士之职。

再后来,辛弃疾终于被罢官了,闲居十年,起用数月又被罢免,又过八年后复起用,然辛弃疾已垂垂老矣,空有一腔热血,无力再上阵杀敌。最终,只能喊着“杀贼!杀贼”遗憾逝去。

结语

辛弃疾的一生,是壮志难酬的一生,这样的结果,我们就看作是历史的选择吧!虽然,南宋少了一位横刀立马的将军,但却逼出了一位在词坛开疆拓土的“词中之龙”。

虽然辛弃疾没能为南宋收复失地,但他的词作却流传千古,留下了无限精神的光辉照耀后人,影响更为深远。这是不是可以说是“福祸相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