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的情书

沈从文初见校花“黑牡丹”

1929年,沈从文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破格聘请,他从“北漂”变成了“沪漂”。

沈从文第一次站在中国公学的讲台上时,慕名而来的学生挤满了教室,其中就有校花“黑牡丹”张兆和。

当时27岁的沈从文,清瘦文弱,看上去不像是一个老师,望着台下黑压压的脑袋,他紧张到额头冒汗,忘记做自我介绍,就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窘迫中带着焦灼,沈从文语速较快,板书也简明利落。就在他转身再次面对学生时,突然看到一个皮肤黑黑的女学生,以及她那双清亮的眼睛,还处在紧张中的沈从文一下子被击中了。

他脑子一片空白,一时定住,足足呆了十多分钟,满堂学生对这段超长留白感到莫名奇妙,开始窃窃私语······

待沈从文缓过神来,他再也无法集中精力继续讲课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他便匆匆结束课堂首秀,最后,还在黑板上写下:“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第一堂课就这样在学生们的诧异中结束了,沈从文却从此再也忘不了张兆和,满脑子都是那双清澈的眼睛。

情书男孩苦追“黑牡丹”

“黑牡丹”张兆和出身于苏州名门,在家排行老三。父亲是民初教育家,是近代女子教育奠基人,与蔡元培是好朋友。

张兆和从小爬树、踢球、斗蛐蛐,无所不为。长大后的她,不喜欢穿旗袍,嫌下摆太窄,走路太不方便,常常一身男装打扮,十足的“假小子”做派。

这位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张家三小姐,运动细胞还特别发达,在学校的运动会上,还拿过女子全能第一名的成绩。

因长得漂亮,皮肤微黑,张兆和成为校园里公认的“黑牡丹”。

在追求张兆和的过程中,沈从文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艺青年的专业素养,情书一封接着一封,短短半年时间竟然写了几百封情书。

他给张兆和的第一封情书很特别,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沈从文的追求热烈而疯狂,搞得张兆和十分的反感。学校里已流言四起,谣传沈从文老师求爱不得,几欲自杀,三小姐张兆和顿觉头大。她抱着一大摞情书,跑到校长胡适那里去告状。

胡适是沈从文的伯乐,他对自己欣赏的小子自然是一个战线的:“他顽固地爱你呢!”张兆和生气地回道:“我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的助攻也没能让张兆和动心,他委婉劝沈从文:“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

这句话好像成了以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爱情的谶语。

但倔强的湘西汉子沈从文,生来就有一股韧劲,不到黄河心不死。他接着又给张兆和去了一封信:“我尊重你的‘顽固’,将用这教训去好好的生活,也更应当好好的爱你。”

同时还表决心: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拿下老丈人一家,如愿抱得美人归

1932年,张兆和大学毕业后,回到苏州老家。这时,又来一个出主意的,巴金对沈从文说:你买些不好买到的西方名著送过去。

于是,沈从文带着最后的希望去了苏家,但却没有见到张兆和,就在他有些失望之时,事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大弟弟张宗和,五弟弟张寰,都很喜欢沈从文。在二姐张允和的撮合下,张兆和最终被感动,正式接受沈从文的求爱,两个人一起并肩行走在苏州九如巷里,沈从文满脸的笑意和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底张家三小姐是大家闺秀,也是个悲天悯人之人,可以肯定的是,她的“动心”几乎完全出自同情。

同情也是爱情一部分!也为日后两个人的感情埋下悲剧因素。

沈从文对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的父亲作为淮军的后代,是个开明绅士,说儿女的婚事自己做主,他不会干预。父亲话刚落音,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电报员奇怪,问是什么意思,兆和不好意思地说:“你甭管,照拍好了。”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两人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恋上高青子

新婚不久,沈从文来到亲戚兼老乡熊希龄(民国第一任总理,湖南凤凰人,沈从文七姨父的哥哥)的北平西山别墅。

在那里,他邂逅了接待他的高韵秀,沈从文眼睛一亮,对这个优雅的姑娘很有兴致。

高韵秀是个文学爱好者,又是沈从文的粉丝,熟悉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两人聊得十分开心,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一个月后,沈从文又来到熊公馆,高韵秀袅娜地从沈从文的小说中走出来,穿的衣裳是仿照沈从文小说《第四》中女主角“紫”的服饰,以深情与渴望回应着沈从文那颗骚动的心。

妾有情,郎有意,在感情上,沈从文从前是张兆和的奴隶,现在一转身成了另一个女人的将军,这感觉当然爽了。

他自己都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求要追求漂亮的女人。”

高韵秀,笔名青子,高中学历,人长得的确很美,是一个肤白貌美的文艺青年。身材高挑,打扮时尚洋气,笑的时候有一点羞怯感,给人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沈从文为青子做了很多事,向人推荐她的短篇小说《紫》,发表在《大公报·文艺》上。

同情是爱,错爱也是爱。

沈从文内心忐忑不安,终于向比他小8岁的张兆和坦白。张兆和当时震惊了,她刚刚生下长子沈龙朱不久,她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苏州娘家。

后来,在林徽因和金岳霖的劝导下,沈从文和高青子划清了界限,才哄回了妻子,下决心以后好好过日子。

可两年后,他与高青子又死灰复燃。在1937年的西南联大,沈从文“第二春”在昆明传得沸沸扬扬。好在高青子还有点自知之明,她明明知道沈从文不可能离婚,最后选择了默默退出。

归根结底,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心思也只是可怜可敬,爱的成分并不多,这或许成了后来沈从文出轨的导火线。

有人说日久生情是走心,一见钟情是走肾。有些爱情,真的只需要一眼,怦然心动才是爱情萌芽的源泉。第一眼不喜欢的人,就算是对方再努力,心里多少也会有点排斥。

日久生情,生出来的并不一定是爱情,或许是亲情,或许是同情。

最后的遗憾

受到两次伤害的张兆和,始终无法原谅沈从文,虽然他想彻底回归家庭,可张兆和却并没不想接纳他。

这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两人虽未离婚却也并不住在一处。

抗战结束后,沈从文一家回到了北京。

1947年沈从文的文章被郭沫若批判为桃红色文艺,为此,他甚至不得已暂时封笔。那段日子,沈从文的内心被痛苦塞满了。

但张兆和却并未在沈从文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过一丝丝的关爱。她只每天做着作为一个妻子该做的本分,其他的一概不理不问。以至于最后沈从文因此患上抑郁症并住进清华园,她也未去看望过一次。

张兆和的冷漠让沈从文的痛苦达到了顶点,一个人住在清华园的日子,孤独寂寞清冷。但这些,张兆和却通通选择了视而不见。除了偶尔的几封书信,沈从文甚至都想不起自己还有妻子!

1949年3月28日,心灰意冷的沈从文将自己锁在房间里,用剃须刀划破了颈部及两腕的脉管,又喝了些煤油,幸而发现及时,被救了下来。

1966年那段特殊时期,沈从文被派去打扫女厕所,此时的他已经70多岁了,但这次,他在屈辱中坚持下来了,主要原因是他收到张兆和的回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8年,沈从文病危,临终前,他的最后一句遗言是:三姐,我对不起你!

沈从文的这句话,让张兆和心如刀绞,但直到这时,她似乎也未完全原谅他。最终,沈从文带着遗憾凄然离世了。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开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也是在这期间,张兆和才终于释怀,在1995年出版的《从文家书》后记里,她写到: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2003年,96岁的张兆和魂归故里。

凤凰城的乡下小伙子和九如巷的张家三小姐,这一世感情纠葛,到此就画上了句号。

他们一个生性浪漫多情,一个自幼简朴务实;一个爱得热烈奔放,一个爱得冷静克制。

张兆和不管是年轻时的意难平,或者是后来的因意见争执而闹分居,最后却又在沈从文大难临头之际,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他们到底是伉俪还是怨偶?恐怕连当事人都难以说清。

这段感情,从动人开始,由遗恨告终。在世人眼里,这终究是不完美的。但世间情事,又有多少是完美无憾的?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围城之路多有波折,终归他们还是牵手到白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