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一小时爸爸

来源:一小时爸爸

前两年315的主题是“快乐生活的小科普春晚”,内容都是土鸡蛋好不好,菠菜能不能补铁,正经的问题曝光没几个。今年的315相对来说要“真材实料”一些,至少是有认真曝光了一些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内容,值得鼓励。

今天我们来跟大家聊一个话题:消费欺诈背后,谁应该负责

前两天我们写了一篇最近的牛奶热点的相关文章,留言区里出现了一些争议,有些读者认为奶业市场乱象需要主管部门来负责,有些则认为这只是企业没良心,不该批评相关部门。

其实类似的争论最近看到过很多次。但需要先明确的是:分析被曝光问题的责任,只是一个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客观理性讨论,而不应变成主观政治立场的表达。说某个事情对应的主管部门有责任≠反对ZF,相反也不等于爱国。

客观分析责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理清责任,才能知道如何改进,如何解决问题。更何况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地方或者行业主管部门,就有资格代表国家和ZF了?几十年前那种批评一个村长乡长都要被扣反革命帽子的时代似乎早就结束了。

事实上,在不同质量安全负面新闻背后,相关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的责任是不同的,有时多,有时少。首先要看,出现负面问题的是个别企业,还是一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如果是某个企业的问题,那么大部分情况下是企业责任,这个时候就不需要主要揪着主管部门骂了。除非这个企业长期存在严重问题,而主管部门不闻不问,有包庇纵容甚至配合的问题,就像药酒事件当地公安出动警力帮企业跨省,这就活该被骂。在上次的文章留言中有人认为,药酒事件都只是企业不好不能批评当地公安部门,这就有点不合理了。

如果是一个行业出现普遍性的侵害消费者行为,就需要向对应的主管部门问责(如果是地区性的需要骂地区性主管部门,如果是全国性的就需要向全国行业主管部门问责了)。当然如果是新兴行业,对于新产业的管理和立法都会有滞后性,这个是能够被理解的,因此主管部门如果认真亡羊补牢也能接受。

那今年315上所曝光的这些消费陷阱中,哪些应该将目光放在对应主管部门工作缺失上,应该改进呢?

如果我们仅仅聚焦315晚会的新闻内容,那针对个别企业行为的曝光,比较典型的就是汉堡王和宝骏汽车这两个事件。

新闻中汉堡王南昌的多家餐厅出现了严重的使用过期食物,侵害消费者权益和健康的行为,这属于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新闻曝光之后,汉堡王发布了声明,说明这是南昌的加盟商行为,很有弃车保帅的感觉。

但即便只是南昌一地加盟商的行为,责任还是汉堡王的。这说明汉堡王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管理问题,一样需要被调查惩处。对于10年前出差就坐国航,只为能去T3吃汉堡王的死忠粉来说,看到这样的新闻,内心真的五味杂陈。

汉堡王自2012年在中国市场交给新运营商之后,业务突飞猛进,几年就从全中国几十家扩张到了几千家。在这背后,主要是依靠快速招募加盟商的模式进行的。

在快餐行业,加盟模式一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依靠招募加盟商,可以比坚持直营更快速的扩张占领市场,所需资金压力也小很多。但加盟模式对管理的要求很高:加盟商在乎的不是公司品牌声誉,而是自己的利润。如果一旦总公司管理不力,就会出现汉堡王这样加盟商店主为了省钱偷工减料,或者使用过期食物的违规违法行为。

所以最大的问题是,新闻中南昌汉堡王加盟商的行为已经近乎明目张胆,这说明汉堡王整体管理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职。而在内部管理失控时,其他城市的汉堡王加盟商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就不好说了。这两天北京、广东等很多地方主管部门已经对当地汉堡王店进行调查,我们等待后续的结果吧。

宝骏汽车的问题也是属于比较明确的厂家质量和售后问题。这和汉堡王一样,行业主管部门需要背的责任不多。

但需要提醒的是,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转型,新汽车品牌,新汽车技术都会快速涌现,这背后就需要主管部门提高预防意识了。

但晚会里的另外一些热点,就是需要问问行业或地方主管部门在干什么了。

比如毛巾事件海参事件,都不是某一家企业违规违法的行为,而是一个行业,至少是某些地区的整个行业,甚至从上游到下游,都沆瀣一气,串通好侵害消费者利益。

形成这种地方产业级的违法黑心链条,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都是积年累月,在当地主管部门的眼皮底下逐渐形成的。是默许还是甚至有雨露均沾,这都需要上级或者执法部门进行调查和惩处。

2020年将会是中国经济必须转型的一年,无论是保持出口,还是扩大内需,核心都是要用更优质、技术设计及性价比更好、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中国品牌中国产品,来战胜国外品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清除掉各个行业中的假冒伪劣害群之马,这并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过程,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地方利益,但这是建立中国品牌中国产品声誉口碑的必要一步

因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每次这种行业级别的负面新闻,都是对“中国造”的信心产生重大打击。因为不像是前面的那些品牌个案,我们可以简单的通过抵制不买,更换牌子来规避风险。当发现全国市场上可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毛巾都是劣质的,又能怎么办呢,就算我们个人在家可以多花点钱,买高档一点的品牌毛巾来减少这方面的风险,出门住酒店之类的怎么办呢?

当然,相比日常必需的毛巾来说,解决海参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少买少吃就好了。

海参原本就是古代靠污段子炒作出来的所谓高级养生食品,除了获得心理满足感和证明自己有钱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营养价值。这个靠噱头运作的行业,出现普遍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其实真不是什么好惊讶的事情。

但对于315晚会上曝光的更多问题中,想理清主管部门有怎样的责任,要相对复杂一些了。

比如315晚会中关于万科等开发商精装修的质量问题。精装修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行业主管部门试图引导的。但从曝光新闻中的表述看,虽然相关部门的确在关注精装修房的装修质量风险问题,但并没有及时出台对应的标准和规范,以及对问题的追责赔偿规定,所以消费者只能靠个人的力量和开发商战斗。

和其他消费品相比,在房地产市场上,购房者原本就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这种弱势的地位,如果再加上精装修楼盘在选材、施工等方面的不透明,这几乎必然会导致普遍出现装修质量而引发的双方矛盾。行业主管部门没有预判到类似风险,没有提前做好规章和管理,其实是应该说有失误的,希望尽快出台相关保护购房者权益的标准和规定吧。

其实在类似的新市场上,法规和管理都会相对不足,往往可能会出现比较普遍的消费陷阱。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行业一直是这些年315晚会的主角之一。

今年晚会上被曝光的趣头条、窃取个人信息的SDK们,还有嗨学网,其实都是这类的问题 —— 在一个新鲜又缺少法规压力的市场上,“聪明”的创业者们,总是能找到各种机会来敛财,被曝光了也容易能找到替罪羊。

比如靠欺诈性广告来牟利趣头条就在后续声明中,不痛不痒地将责任推卸给广告主。而在315的曝光新闻中,可以明显看到他们是在主动鼓励和协助商家来制作和投放欺诈、违法广告,并帮助他们逃避监管。他们也是欺诈广告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但这样的欺诈即便被曝光,基本也只需要说一句“对不起,我们作为平台监管不力”,然后“整顿”几天,风头过了继续黑钱。

嗨学网其实也是如此,只不过背锅的是销售。用户被销售人员用虚假欺诈手段所骗出来的学费,都进了嗨学网自己的口袋。但被投诉曝光之后,这就变成了销售的个人行为。道歉一下,最多象征性的退点钱。

销售在销售过程所代表的是公司,他们的欺诈行为也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对于这种在工作中,为实现销售而欺诈用户的行为,公司必然应承担对应的赔偿义务和法律责任。

其实每年互联网都是315的重灾区,这并不是什么偶然现象。中国是全世界互联网最发达和普及的国家,没有之一,但对互联网公司欺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法规和管理,却并没有跟上时代。以至于整个互联网行业,弥漫着一股笑贫不笑娼的气质,成王败寇成为了行业的道德标准。

以往类似趣头条、嗨学网这样的违法违规公司,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因为被曝光倒掉又怎样呢?创始人换个壳子又会东山再起,资本很青睐这样的“连续创业者”。

金融市场如果出现欺诈行为,相关责任个人会受到从业禁止的惩罚。不知道这些欺诈损害消费者来牟利的互联网公司,能不能给老板们一个从业禁止令,让他们滚蛋呢?这就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的智慧和担当了。

最后一个想说的是晚会曝光的美容行业的预付费免费体验陷阱

这其实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闻了,美容行业多年来都一直在夸大宣传,虚假广告,“创造”伪科学概念,用假产品假技术和超高价格来欺骗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已经是普遍现象。而且因为多年来根本没有什么有效惩处,最近几年愈演愈烈。并且已经不是在个别地区,而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因此相关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对此负相应的责任。

最后说这个,是因为和前面其他消费陷阱有些不一样。这种欺诈模式中,“免费体验”的消费陷阱之所以能成立,固然是因为商家没良心,但也是基于消费者本身的占便宜+好面子的心理。

这并非指责被骗的消费者。但企业有企业的责任,主管部门有主管们的责任,消费者自身,也应有理性消费的责任。生活在21世纪,如果还不明白“免费体验”=“请君入瓮”,那躲过了这个陷阱,还会有其他的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