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三喜

(作者杨三喜,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年级小学生研究癌症,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调查结果出来了,毫无意外。赛事主办方调查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销该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获奖小学生的研究员家长,也公开道歉,承认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

从家长这份说明来看,所谓的道歉并不真诚。作为一个研究人员,至于掌握、领会不了项目报告必须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吗?而所谓的“过度参与了项目文书材料的编撰过程”,不过是继续愚弄公众的文字游戏,代笔竟然被讲得如此“清新脱俗”,也是让人“心服口服”。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大赛的举办初衷,损害了赛事的公信力,也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刺痛了公众对公平的期待。

事实上,“学二代”利用父辈的资源,在做研究、发论文等领域“乘风破浪”的情况并不鲜见。记者查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历年获奖名单发现,类似的“高大上”中小学生研究项目不在少数。比如,两名小学生用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脏肿瘤疾病模型中的体内药效,获得当年小学组三等奖。光是这个项目的简介就已经让许多人看不懂了,而当时读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孩子竟然做出了成果,令人匪夷所思。

早前媒体还报道过,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滥用学术权力和学术资源,将之作为自留地,为身边人服务。一位博士曾撞见导师孩子在父母实验室里摆pose录视频,又拿着导师带的硕士博士的论文去挂名发表。一名高中生的一等奖作品,竟然用到了国家大科学装置,获奖的同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核心期刊发文。很多科研设备即便是机构内的研究人员都不一定能够申请使用,这些“学二代”却能想用就用。普通家庭的孩子奋斗多少年才能接触的资源、获得的成果,在“学二代”这里却不费吹灰之力。

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取消,高考加分项目也大幅“瘦身”,但是各类赛事获奖、论文发表等经历,仍然能够作为校内评优、升学、出国留学等的加分项,令评审者高看一眼,这也是一些家长无所不用其极为子女“镀金”的原因。不管是弄虚作假,还是滥用公共资源为身边人谋福利,都违背了规则,破坏了公平,必须以严格资格审查、规范评审程序、加大公开透明度等方式来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当然,问题的另一面是,像六年级研究癌症,三年级五年级研究裸鼠肿瘤疾病等项目,普通人凭借常识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想弄清楚有没有弄虚作假,也非常简单。但类似“成果”却屡屡通过层层审核获奖,恐怕就不光是规则执行严格不严格的问题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某些赛事已经变成了圈内人共谋的游戏,完全变了味。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2019年还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竞赛白名单第一位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今年已经被剔除出了名单。北京市则在2018年就取消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加分。要想挽回这个赛事的公信力,重新获得尊重,只有全面清查历年来的奖项,刮骨疗毒才行。其他赛事也应该以此为戒,回归引导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初心,而不是沦为弄虚作假的游戏。

哪有那么多神童,不过是家长背后的“神通”罢了。任何一个健康社会都不能容忍这些“神通”兴风作浪。而家长也该明白,把孩子捧得越高,摔下来的时候也就越重。假如要用践踏公平正义的方式为孩子“镀金”,就不要抱怨东窗事发之后舆论给孩子压力太大。

来源:荔枝新闻

编辑: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