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临床医生,每天会接诊几个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有些已经到了严重的肾功能不全阶段,当告诉他们病情的时候,有些人说,没感觉什么不舒服啊!我每天都看自己的尿中有没有泡沫的呀!

看尿中有没有泡沫,来确定自己是不是糖尿病肾病,是非常不靠谱的!

当肉眼可见的泡沫出现的出现时,你的肾脏就已经出现明显的肾脏损害了!

当出现眼睑浮肿、酸乏无力、腰痛、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时,患者可能就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肾脏损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很多人盯着自己的小便,根据泡沫的有无和多少来判断自己的肾脏是不是出了问题,是非常不靠谱的。

糖尿病人出现肾脏损害一般是在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出现,慢性高血糖通过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活化蛋白激酶,加速醛糖还原酶通路等途径造成肾脏损伤。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原因,占所有肾脏疾病的20-43.8%。

在症状不甚可靠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肾脏出现了损害?

症状不可靠,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滤过膜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其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许多直径为70-90mm的小孔,称为窗孔,窗孔结构只允许小分子溶质及小分子量蛋白自由通过,构成了分子屏障。除此之外,内皮细胞表面富含带负电荷糖蛋白,构成了电荷屏障,阻碍带负电荷的蛋白质通过。

正常情况下,由于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的存在,中分子量带负电荷的白蛋白不能被肾小球滤过。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屏障损伤,足细胞的细胞骨架结构和裂隙膜或基底膜损害时,血浆中大量蛋白滤过并超过肾小球重吸收能力时,即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表现,也是目前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影响尿白蛋白排泄的因素很多,缺乏特异性,相对来说是不太靠谱的。需要在3-6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至少两次超过临界值,并且排除影响因素才能做出诊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响因素包括24小时内剧烈运动、感染、发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糖显著升高或血糖波动大、怀孕、血压显著升高或者剧烈波动、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或前列腺梗阻等,都会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或者尿蛋白阳性,非常容易误判。

尿蛋白/肌酐比值

尿蛋白/肌酐比值(ACR)相比较来说更加稳定,并且检测方法更加方便,只需要检测单次随机晨尿即可,现在已经取代了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尿蛋白与肌酐比值与24小时尿蛋白有可靠的相关性,它能够准确预测24h尿蛋白排出量,与过去传统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具有快速、简便、精确等特点,为临床上理想的定性、定量诊断蛋白尿和随访的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早期发现肾脏损害的另一个依据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由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大多数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同时伴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被指南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肾小球滤过率

肾功能改变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表现。反应肾功能的主要指标是肾小球滤过率。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和其他肾脏损伤证据可以进行慢性肾病的分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糖尿病患者无尿白蛋白,但是肾小球滤过率也出现了下降。因此肾小球滤过率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2014年中国共识推荐2006年中国预估肾小球滤过率协作组制定的适用于中国人的改良MDRD公式,用来计算肾小球滤过率,来评价肾脏的损伤程度。

但是在这个公式中,血肌酐的灵敏度不足,容易受到个体肌肉量、蛋白质摄入,体内代谢水平、溶血等因素干扰。现在胱抑素C被认为在预测2型糖尿病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作用比血肌酐要好。

在临床上,通常仍然以尿蛋白肌酐比值和肾小球滤过率的检查作为目前糖尿病肾病的筛查项目,一旦确诊糖尿病,应每年进行筛查。

...筛查项目和要求

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超过5年,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应从确诊时,每年进行1次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查。

所有成人糖尿病患者,不论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蛋白情况如何,每年应至少检查1次血清肌酐,并用血清肌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如果出现肾病,需要进行肾病的分期。

肾脏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

除了来源于血和尿的生物标志物,肾活检或许是预测糖尿病肾病转归的有效方法。但是肾活检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式,临床操作中是非常不方便的。

综上所述: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仍然在探索中,自觉症状非常不可靠,确诊糖尿病后,定期进行肾脏的检查。根据目前的共识,我们不能只关注尿白蛋白,还要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以防漏诊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肾病,必要时建议患者进行肾脏穿刺活检,来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进行及时准确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