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篇名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的自媒体文章在网上疯传(如今已被删除),甚至引起了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关注,对此发布声明,声称该文章罔顾事实,恶意杜撰多家乳企“产品质量不达标”、“往牛奶里添加化学物质”等六大罪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乳协发声辟谣之后,该话题引起很多人讨论关注,一时间众说纷纭,部分网友认为这份辟谣声明公信力不够,没有针对原文章所说事情做出有力且详细的说明,令人无法信服;部分网友也表示,不辟谣还好,辟谣之后更让怀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底,原文章提到的蒙牛、伊利六大罪证是真的,还是假的?为何辟谣声明发出后,还是存在怀疑的声音?

对此,有几个问题需要捋清楚:

1. 该协会是国家官方权威机关吗?可代表整个乳制品行业?

2. 为何最先辟谣的不是蒙牛、伊利,而是第三方?

3. 处理力度是否过轻?

4. 原文中所提到的问题,都是捏造?

1. 该协会是国家官方权威机关吗?可代表整个乳制品行业?

资料介绍,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是一个行业性社会团体,于1995年6月正式成立的。业务上接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轻工业合会指导。

也就是说,该协会不是国家官方权威组织,某种程度上不能完全代表整个乳制品行业。

2. 为何最先辟谣的不是蒙牛、伊利,而是第三方?

正常来说,这次应该算是一个品牌公关危机,但是为什么蒙牛、伊利都没有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官方辟谣?反而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出来辟谣了,这未免给人感觉有些越位了。在公关黄金时间24小时内,蒙牛、伊利公关团队都在做什么?

中国乳协这波操作,就像一些网友说的那样,不辟谣还好,辟谣之后更让怀疑。给人留下了一定想象空间。

3. 处理力度是否过轻?

当企业、个人受到名誉侵害、被造谣的时候,可以通过向相关国家机关反映上述,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但是中国乳协才采取的措施相对而言是不是轻了。

声明中这样写道:“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强烈要求国家有关部门立即删除该文章、取消该微信号,责承作者公开承认错误并向伊利、蒙牛及中国乳制品行业道歉,以消除影响。”

4. 原文中所提到的问题,都是捏造?

原文中所提到的“六大罪证”分别是:

蒙牛、伊利推动“禁鲜令”实行;往牛奶添加化学物质(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后,降低国标;蒙牛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伊利跨省追捕;蒙牛曾分地区投放特质奶。

关于这“六大罪行”原文章作者分别列举出很多相关事件,像是“禁鲜令”:2005年确实实施,直至2009年才解除。当初支持者是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为代表,背后有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常温奶生产企业为之撑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源自:百度、中国经济网《禁鲜令:堂堂一部国家级法规 何以成为难下的棋?》

除此之外,如往牛奶添加化学物质(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后降低国标、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多少都能在网上找到相关的新闻、资讯,有些问题虽然不能直接地证明蒙牛和伊利导致了原文章所说的结果,但间接上貌似都与他们相关。

资料源自:中国网《乳品新国标争议调查:是"标准之争"还是信任考验?》、中国经济网《乳品新国标有真降也有明降暗升 难过社会信任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源自:三聚氰胺事件涉及企业名单

资料源自:和讯新闻《蒙牛官方网站遭袭击 黑客称其为“民族耻辱”》;新浪《蒙牛被检出黄曲霉素超标》

判定一件事的真相,不能靠揣测,一定要拿出直接的证据。。虽然罗列出来的事件部分有相关记载,但是对于原文章的观点我不全部认同,还是那句老话,缺乏了实质性证据。

希望蒙牛、伊利和国家相关部门(具备官方权威的部门)能针对原文章所提出的问题,拿出“实质性证据”,证明原文章作者是否造谣,让这件事情有一个了结,让消费者可以真正地放心购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