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

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意义在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竞争”不是学生与学生,作品与作品的“竞争”,而是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评委,评委与评委的“竞争”。

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二等奖可保送上大学,而且各省的政策不同,即便获得省奖也有种种优惠,其“竞争”的激烈是外行人无法想象。

每年比赛的时候也就成肆意创收的大好时机,为了日后的相互之间的利益,根本不顾及造假舞弊对在参赛的学生选手的内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参加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加分,拿自己的发明或别人的发明冒充学生的作品参赛,有一些集体项目,更是家长与评委联手上演的双簧,不是由家长选题,挂几个孩子的名字,就是由一个人发明,另一个人搭个名字而已,并由搭名的负责花钱跑关系,而学生参赛的作品几乎很少是学生自己做的。

近日,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引发关注,因为网友发现该项目的完成人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的完成人是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的陈灵石,指导老师是吕冬梅、马倩等人。整个获奖项目,可以说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不分上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质疑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获奖项目《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网络报道引发社会关注。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该获奖小学生陈某某家长对外发布一封公开信,对该事件来龙去脉给予说明回复。信中称,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使用了大量生物医学专业术语,给广大网友和媒体造成了困惑与误解。在此,郑重道歉。同时,谨代表孩子向大赛组委会提出以下申请:申请上交该项目获得的奖项,并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对该项目奖项的处理意见。

这个事件的曝光给了我们极大的警醒,督促社会应该保证大赛公平公正的原貌,创新大赛应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围绕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而不应是弄虚作假、徇私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