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民间有“国盛瓷旺”“国衰瓷败”的说法,把瓷业的发展与国运兴衰必然的联系在一起。但这样的说法其实有些牵强,联系是有的,但不是必然!明代崇祯的瓷业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崇祯 青花百子图大笔海

崇祯是明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在青花瓷器上这个时期一直到清顺治朝,统称为过渡期。以1644年即甲申年为界,这一年有三个皇帝,崇祯、李自成、顺治,史学上称之为“甲申之变”。这个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景德镇御窑厂无所作为基本处于停烧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传世器物里难以见到官窑款。然而此时的民窑却一反常态,发展蓬勃盛烧兴旺,烧造的瓷器更是风靡欧洲,远销葡萄牙,荷兰等地。当中青花瓷器最受瞩目,摆脱了以往繁缛的风格,趋向清丽舒朗。

明崇祯 青花水浒筒瓶

崇祯青花跟所有青花都不一样,这时期的产品胎好、釉好、工艺好,被学界誉为“崇祯青花瓷”,相对的收藏价值也很高。从明清制瓷史来看,崇祯青花正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转折点,有细器和粗器之分,器型具有典型的明末时代特征,很好鉴别,一白是资深的古玩经纪,在拍卖与古董行业沉浸多年,熟知藏品运作出手,寻正规平台的藏家可联,壹叁四壹,零七零,零壹八壹,但鉴定仅凭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还需看以下这几个方面! 以下内容,认真阅读!

一,青花发色

青花色料采用浙料和石子青,故青花色泽有鲜艳明快的,也有蓝中泛灰程度较大的一类。浙料呈色稳定,呈色好的鲜艳青翠。石子青大多色调暗淡,有晕散,晕散严重的影响到纹饰,致使纹饰线条混淆不清。青花晕散,有漏釉之缺点现象。有些浓重的夹带有黑褐色斑点,但不同于元代、明初的呈色,黑斑不渗入胎骨,手感没有凹凸不平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艺与明初相比则明显粗糙,纹饰以涂染手法绘出,有泛蓝黑或灰色者,同时出现浓淡混水,层次分明,色泽葱翠的为向清代色泽过渡的清新色调。

二,绘画技法

绘画技法采用传统的单线平涂及淡描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流畅;淡描青花线条潦草,笔法无力、草率。崇祯朝开创了类似中国画中淡墨水彩的皴点法用笔,画面极富诗意,一直影响到清初,内容以写生画为主,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或简笔手法,画面笔意豪放,无所拘束。

三,纹饰

这时期的青花器喜用暗花装饰,在一些琢器的口、足部位釉下暗刻卷枝纹。在绘画上经常在器物的口、足部绘制蕉叶纹,山水人物图案多画太阳,云气纹大多画成括号云,草地纹多用细线勾画成小钩状,画面多配以诗句,在题诗旁有仿照书画的图章款,有方形或圆形,这显然是受当时书法绘画的影响。

崇祯青花器带有本朝年号款识的稀少,大量的有吉语款、堂名款、斋名款,变体篆文和窗格式铭文也见。另外偶见隶体书写题字。

崇祯瓷器既有明代古拙传统,又有清代细致特点,釉面白中闪青。却显得较为稀薄。总的来说仿品较难把握真品特征,对于熟悉明末清初瓷器的藏家,真赝一目了然。却很难用言语描绘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