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原内蒙古博物馆作为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筑史。
2007年内蒙古博物院正式揭牌成立,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

唐摩羯戏珠纹金花银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盘由银片锤、刻而成。敞口,圆唇,浅腹,折沿呈六曲花瓣形,平底,盘沿下有一道宽4毫米的沟槽。盘心为火焰状宝珠,首尾相对的一对摩羯环绕宝珠,鳍、尾、鳞甲錾刻精细,眼睛圆凸,上唇翘卷,利牙卷舌;外围散点6组双联式团花;宽沿每一花瓣各錾一组浮雕的团花,分别为阔叶折枝扁团花和双联式团花相间。所有图案纹样均鎏金。

平錾

该盘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进奉的鹿纹银盘同出,其形制、尺寸基本相同,花卉纹式布局也相似,可以认为是中唐时期的器物。唐代金银器以金花银器最具特色。唐代文献中有“金花银盘”之说,即在银器上作鎏金纹饰,时称“金镀”、“金涂”、“镀金”、“金花”等。此件金花银盘质地素净,纹饰布局有致,鎏金的黄色与盘身的银色质地形成强烈对比,金属光泽交相辉映,独具艺术情趣。

元“小宋自造”钧窑香炉

通体施天青色釉,口沿至肩部附长方形竖耳,下承3兽形足,足尖刻出3条爪痕。龙形耳饰连接于颈腹之间。颈部堆贴3只麒麟,腹部饰浮雕铺首衔环纹,中间正面凸起一方形涩胎题记,其上刻“巳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15字楷书铭文,其中“巳”字按天干地支纪年应为“已”字,经文博专家考证,“已酉年”为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

唐鎏金纹银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猞纹金花银盘,盘底内凹,锤揲出一只浮雕状的猞猁,两角竖立,低头垂尾,张牙舞爪,作欲扑状,神态威武。口沿和兽纹皆鎏金。猁是一种猛兽,奔跑迅速,凶猛异常。将猛兽作为中心图案,周围留白的装饰手法常见于西亚、中亚的金银器中。与该盘同出的还有波斯银壶、银币等,可以推断,此盘为波斯帝国时期的器物。

元“至元”款铜

圆筒长管形。铳身铸有5道箍,并刻有文字:“至元元年天字壹佰壹拾伍號”。药室为扁长椭圆形,后部有一圆形药捻孔,尾末端直径稍大于前部。“至元元年”指其铸造年代。“至元”是元代皇帝的年号,元世祖忽必烈与元惠宗妥欢帖睦尔都曾使用过。前 “至元元年”是1264年,后“元至元年”是1335年。若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至顺三年”(1332年)铜火铳,是中国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推断,其余所见铜火铳基本制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据相关史料记载,元代中后期,火铳开始装备军队,所以这件铜火铳的“至元元年”,应指1335年。元代铜火铳的发明是元代火器发展的最高成就。它是以金属铸造的、以火药气体压力来发射弹丸的管形火器,常见弹丸有铁弹、铅弹和石弹等,是中国早期热兵器的主流。它完成了管形火器由竹火枪向金属火枪的过渡,将火器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水平。同时期欧洲国家的火炮也明显落后于元代的铜铳炮。

从口至尾

元汉白玉

螭首

龙首形,双鹿角隆起,圆睛外凸,宽鼻,卷唇,露齿,须发满布,成或成卷排列,齐整有序。螭首后部有方槽。是上都建筑遗存的构件。

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勇猛好险,嘴大到可以吞江吐水,因此常用螭首散水、避火险。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螭首是封建礼制建筑等级的象征,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一般是皇家建筑上的专用构件,主要应用为殿阶台基端口转角处、宫殿门枕石外部、台基望柱下排水口、殿脊等处。据考古发掘,元代都城遗址建筑中的首多采用圆雕瑞兽,更突出统治者的尊贵与权威。

元龙泉窑粉青釉划花缠枝牡丹纹凤尾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喇叭形口,长颈,下腹内收至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颈部满饰弦纹,腹部刻划缠枝牡丹花,凤尾饰仰莲纹。龙泉窑位于今浙江龙泉县,因此得名。又因其宋时属处州,故亦称之为处州窑或处窑。它始于魏晋,兴于北宋,盛于南宋,而衰于明。龙泉青瓷的装饰技法可以分为胎体装饰和釉色装饰两大类。胎体装饰是指在胎体表面通过刻花、划花,或者贴塑、露胎等技法来满足不同造型青瓷的装饰需要。釉色装饰是指运用釉料的不同、施釉手法的不同、烧制气氛的不同等,创造出不同层次的釉色,以获得不同的意蕴。

进入元代,海外贸易促使龙泉青瓷产量进一步扩大,蒙古文化的融入也为龙泉青瓷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一批颇具时代特色的精品。一些大件的青瓷作品开始出现。

瓷器胎体增厚,釉层由厚变薄,出现了厚胎薄釉的龙泉青瓷产品。由于釉层的变薄,釉色也发生变化,豆青釉取代粉青釉成为了主体釉色。装饰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除了原有的雕、刻、划、贴、印外,制瓷工匠还创造出了一种龙泉青瓷独有的露胎技法。元代龙泉窑的纹饰题材,除沿用传统的云雷、莲瓣、万字、龙凤、如意、八吉祥、八卦等纹饰内容外,大量的植物和动物题材开始广泛流行。植物中以花草瓜果为主。动物中多为飞禽走兽,除虎、鸡、狗、马、羊、鹿、鸳鸯、水鸭等,鱼、龟也很常见。元代讲究“纹必有意,意必吉祥”,寄托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也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意趣以及社会观念。

元印金团花图案夹衫

对襟直领,广袖,罗里衬。四经绞罗面料,凸版印金圆形冰裂图案花纹。衣领前襟镶有贴边,为挖花织物条,纱绣蔓草小花。夹衫采用印金手法,装饰块状金花,质地较密,与史料记载的元代“金搭子”接近。与印金夹衫同时出土的印金衣物有衫、袍、带、被面等,其中,提花綾上有反书墨书字迹“集宁路达鲁花赤总管府”。证明这批丝织品应当与此有关。集宁路为下路,达鲁花赤及总管为从三品,据元代《通制条格》、《事林广记》有关官民服色的记载,职官三品服金答子,命妇四品、五品服金答子。这件夹衫是符合当时规定的。

元钧窑镂空带座摩羯耳瓶

钧窑烧制,通体施天青色釉,盘口,长颈。颈部对称摩羯耳,腹部堆贴4个铺首衔环,瓶座镂空,瓶底由5个凸起的兽爪组成,爪尖镂空,整个器形呈五兽驮负宝瓶之状。该瓶体量较大,高座,上下部瓶座相接,连为整体,并运用中国传统雕塑等工艺手段,将摩羯、兽面制成单独图案,堆贴于器表。利用流釉装饰雕花,使其棱角凸起的黄色与流动的蓝色浑然一体,从月白色变深至天蓝色。纹饰将动物造型与器皿组合,附会美好愿望和祝福。如摩羯,寓意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兽面作腹,取其镇宅辟邪、延年益寿之意。钧窑瓷器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

作耳

元孔雀绿地三彩镂空浮雕龙纹带盖兽纽熏炉

熏炉为熏香器具。元代熏炉造型绝大多数为三足鼎式。炉盖上采用的狻形象,即为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五子,形似狮子,好坐喜烟火。猊最早可能装饰于佛座上,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已普遍使用,其造型也更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意识。元代熏炉既承袭古器精髓,又融合当朝审美,运用鱼耳、、兽足以及吉祥物这类仿生造型与主体结合,体现出蒙古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趣。

螭耳

唐褐釉划花盘口穿带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瓶盘口,腹两侧有突起的桥形钮,桥形钮之间有槽,用来固定穿带,圈足上有穿孔,腹部划有缠枝扇形花叶及联珠纹。通体施褐釉。穿带瓶在9世纪前期已流行,最晚在9世纪,越窑、长沙窑、邢窑、耀州窑、巩县窑等窑场均有烧造。器型有扁体、长圆腹、双鱼形,形态多样。10世纪后,穿带瓶多发现于北方地区,且以辽境出土的陶瓷穿带瓶相对集中,其形制也渐趋统一为盘口长颈。10世纪末期之后此类穿带瓶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