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产乳制品比我们吃的其它食品更安全、放心。

全文2800字,读完约需要3分钟。

新闻行业做久了,大概率能知道哪些行业是新闻的“敏感区”,一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

乳制品行业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离不开十多年前的那场食品安全事故。事实上,过去的十多年,一直是中国乳制品全行业重建信任的艰难过程。

但推倒容易,重建太难。这两天,因为一篇指责蒙牛、伊利大奶企左右国家乳制品行业标准、降低检验标准、欺诈消费者的文章,导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不得不站出来发公开声明,谴责这篇文章罔顾事实,伤害中国乳业,误导消费者。

但网上还是产生了很大的舆论影响,有许多网友留言跟进,并让许多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产业刚刚重建的信心又产生了动摇。

那么,事实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仔细读了读网上的那篇流传甚广的文章,以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声明,结合这些年我对乳制品行业的实地采访和观察,我觉得很有必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说一说。

对消费者来说,最在意什么?

首先肯定是安全、营养、质量标准,然后是口感、颜值等等。那么,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安全标准真的被大企业拉低了吗?现如今国产乳品到底安全不安全,营养不营养,能不能放心用?

我的观点是:

第一,网上的那篇文章倒置因果,混淆事实了。

作者认为是蒙牛、伊利这样的大企业左右了国家乳制品标准,刻意出台了低标准,以致整个产业长期“不思进取”,发展低下。这是大大的误解。从我实地调查的情况看,事实上,2008年经历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和行业都意识到分散隔离的小农户奶农模式生产效率低,监管难,很难适应现代化的乳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从政策层面倡导发展龙头乳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上游分散的农户走向有组织的合作模式,通过养殖加工利益连结、产销关系合同化、订单化、长期化,以消费带奶业,提升产业集约效率、作业标准、监管标准和可持续发展,以适应现代化的乳业发展。

所以,事实的真相,恰恰是龙头企业在带动整个产业质量标准的提升、效率的提升,而不是拉低整个产业的质量标准,这个事实但凡对行业有了解的人都是有目共睹的。

第二,偏离了客观事实,误导了消费者。

网上的文章提到蛋白质含量标准2.8克/100克,比美国和欧盟的标准都低。但正如作者自己提到的,这个数据针对的是生牛乳,生牛乳需要加工之后才会变成市场上售卖的牛奶,在加工的时候可以通过高温闪蒸技术去除水分,增加蛋白质含量。

现实中中国乳制品蛋白质含量是什么样的呢?我拿到了过去连续6年的农业农村部检测的中国生鲜乳样品中乳蛋白含量平均值,数据从2013年的3.15 /100克,提升到2018年3.25/100克,远远高于2.8克/100克国家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规模牧场生鲜乳样品乳蛋白含量平均值为3.36g/100g,不仅高于国家标准,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标准,这背后恰恰是规模化带动的产业升级和集约化生产,所带来的质量标准的提升,这才是过去十多年中国乳制品行业升级蝶变的真相。

第三,忽略了时代背景。

10年前国家制定的乳制品相关标准,放到今天来看,比整个行业整体上已经达到的水平是要低的,但国家标准本来就是一个底线,而不是高线,它规定的是一个所有人都必须达到的标准,而不是达到了就可以了的标准,这个道理显然不用过多解释就能明白。

更重要的是,当时制定这样的标准,绝不可能是为了照顾某一两家头部乳企的利益,而是考虑到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实际产业发展阶段和能力的客观现实。如果真是为了照顾一两家头部乳企,那完全可以把标准搞得高一点,把那些实力薄弱的、品牌知名度弱的、技术能力低的小企业全部打掉,只留下一两家能够达标的大乳企,岂不更好?

所以,有些事情只要稍微想一想,用商业的逻辑去琢磨琢磨,就能发现事情真相并不是有些人讲的那样。但在去中心化的舆论场上,引起瞩目的常常是“语出惊人”的言论,而不是冷静的分析。这是让人很无奈的地方。

那么,从消费者的立场上来说,国内的乳企到底能不能让人放心?现如今发展的情况究竟怎么样?

我有几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是,国产乳制品比我们吃的其他食品,都更安全、放心。

过去连续多年的抽检报告都显示,乳制品抽检合格率是高于食品的。比如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抽检食品样品约24.9万批次,总体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7.6%,与2017年持平。乳制品抽检合格率为99.7%,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为99.9%,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第二个判断,国产乳制品的安全与营养标准,是比海淘洋奶粉更让人放心的。

我查看了过去三年的质量检测报告,洋奶粉暴露出来的问题非常多,包括超过保质期、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霉菌超标、菌落总数超标等等。甚至还有贴牌假冒名牌洋奶粉流入国内被查获。

而且,我国乳制品的许多标准和检测结果是高于欧美洋奶粉的。比如,体细胞是奶牛健康的重要指标,指数越低越好。我国生鲜乳中的体细胞监测数据的平均值为33.04万个/毫升,规模牧场检测平均值可以达到22.1,而美国的限量值为75万个/毫升,欧盟为40万个/毫升。

菌落总数是反映奶牛场卫生环境、挤奶操作环境、牛奶保存和运输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2018年,农业农村部对3299批次生鲜乳样品进行监测,菌落总数平均值为29.5万CFU/mL,同比降低1.8%。另对200个规模牧场生鲜乳样品进行监测,菌落总数平均值为7.2万CFU/mL,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些数字都要明显优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的标准。

在妈妈们最为关注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和检测方面,我们国家的标准可以称得上是“全球最严”“史上最严”。配方注册流程层层把关,获准注册后还要接受监管部门高频次的现场检查和月月抽检,任何一个环节的检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批号。据统计,仅在奶粉新政实施之后的两三年中,大量的中小品牌和贴牌奶粉淡出市场,终结了国内市场2000多个婴幼儿奶粉品牌的乱象。

农业部原副部长高鸿宾说,中国奶业经过十年努力,彻底整顿、改造和提升,基本实现了由外延式总量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提升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了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现在的中国奶业,无论从奶牛品种、遗传育种、饲料营养、饲养技术、疾病防控、机械装备、设施条件、质量监控,包括人员素质都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第三个判断是,攻击大品牌的头部乳企,对行业并不是一件好事,对消费者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来看,品牌越大、规模越大、实力越强的乳企,各方面的指标都要领先于行业,也更值得消费者信赖。

2008年以来,从国家决策层和行业主导思路来看,一直在推动乳制品行业通过兼并重组,扶持龙头企业,去除小、散、弱的弊病,实现整个行业的做大做强。比如,行业里组织了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发布奶业振兴宣言,让养殖加工连结更加紧密,乳企和奶农共担风险,拉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

从全球化的竞争来看,现在正是中国乳企冲击全球巨头、走出国门的关键时刻,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包括在国家和行业层面继续完善乳品法规标准,严格质量监管,提升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中国乳制品企业,塑造中国乳业品牌全球化的号召力。

总之,还是那句话,批评容易,建设太难。恰恰因为容易,才要尤为慎重;因为难,才需要恒久的努力。让中国乳业发展的越来越强,符合国人共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