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面子给多了,狗都把自己当狮子。

①苦闷的后勤长官

1936年的某天,百无聊赖的布里吉·莫汉·考尔在军营里随意的摆弄着快生锈的手枪,思考着人生。他所服役的地方是一个陆军勤务中心,相对于一线部队而言,这里的薪俸更为优厚,军官还可以携带家属。老婆、孩子、热炕头,让人不禁感叹:生活如此多娇!当时的考尔就是因为羡慕这样的生活,才想尽办法调配到了这个军站。然而,安逸的日子过足后,他开始有些厌倦了。他开始无数次在梦中梦见自己身先士卒、积累军功、晋升军阶。当然,梦醒之后他依然只能看见一座古井无波的军站,然后继续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尔出生于克什米尔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在印度早些年实行的种姓制度中,婆罗门出身的考尔算得上家世显赫。另一个出身于这个家族的名人叫做尼赫鲁,此外,尼赫鲁的妻子同样姓考尔。青年时代的考尔获得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为印度人保留的一个名额,于1933年毕业的他按照惯例在英国部队服役一年后,进入了拉加普特那步枪联队。老年人常常批判年轻人没有耐心,吃不了苦。考尔用实力证明,老年人说的都是对的。因为仅隔两年,他就被调往陆军勤务部队任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桑赫斯特学院毕业的青年军官完全称得上年轻有为,考尔要求调往勤务部队虽然保全了自己,但同时也将自己雪藏了起来。每当他听闻同集团的那些战友晋升的消息,他的心情都非常复杂,选择提前“退休”的他丧失了加官晋位的机会。不要在需要拼搏的年纪选择安逸,因为之后你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这份安逸大。

我曾几次试图重返原属的步兵团或其他步兵单位,但都没有成功。拉加普特那步枪联队并不想要我回去,或许,安逸于后勤的我已经不够作战部队所要求的标准。 ——考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印度军方的一号反面教材,此时的考尔还没有这个分量被载入史册。西方有句歇后语:当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势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对考尔而言,被老部队抛弃并没有关闭其晋升的大门。1942年,他升任代理中校,在南印度某地担任联络工作。次年,他被调往战区,在科希马一带指挥一个摩托化运输部队,尽管这些依旧是些后勤工作,但至少他的军衔一直在提升。这说明了一点,印度还需要人,还需要军人。

在近六年的战争年代中,印度的陆军迅速得到扩编,考尔作为桑赫斯特学院训练出来的一名正规步兵军官,却从未参加作战部队。由此可见,此人的能力没有得到上级的任何肯定,但是布里吉·莫汉·考尔的最高军衔却是印度陆军中将,中印边界战争时期的印度第4军军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3年,距离闹剧上演还有19年。事实上,从1936年麦克马洪线被明确在地图上标明开始,印度便从没放弃在死亡的边缘试探。

②隐忍与贪得无厌

自麦克马洪线提出以来,历任中国政府都对其明确表示反对。由于1914年中英双方的谈判并未达成一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英国只是试探性对麦克马洪线周边进行勘测。直到1936年,麦克马洪线正式作为国界出现在了英方地图中。但是一年后,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这件事也就成为了“无足轻重的小事”被暂时搁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当中国终于有空看看自家大好河山,此时的藏南已经驻扎了一大批寄生虫。借着二战成功摆脱“包身工”地位的印度,展现出了比英国更大的勇气与魄力。当然,这主要体现在了无与伦比的“不要脸”上。1950年初,印度军队则大胆越过西山口进军达旺,到1954年印军完全控制麦线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印度政府为此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麦克马洪线不仅中印边界有,而且在中缅边界也有,这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他们用铅笔从喜马拉雅山画过来,就像瓜分非洲一样。因此,这条线中国政府不能承认,但是目前维持现状,双方都不要越过这条线。”周恩来在1954年的第六次会谈中这样说。尼赫鲁则表示:“如果有机会,双方协商进行调整。”此话的言外之意是:这块地我先收下了,谈判咱们可以再谈,还不还这片区域我就不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证明,谈判根本不解决任何问题,尤其当对方陷入绝对的膨胀中时。这个道理,印度的前主人英国和其邻居法国都十分明白。胃口越来越好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于1959年3月22日,向我国正式提出领土要求,其索要的领土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包括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政府为了维护中印友好,对印度的武装侵犯和无理要求,一直采取克制、容忍的态度。然而,印度却认为中国的忍让是软弱可欺,而变本加厉地在边界制造事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③论关系户的自我修养

对于印度各军种军官而言,从二战结束到印度独立的这一段时期,是精神上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时期,印度的军官大多都是由英国军校培养而出,如果效忠于英方,将是对祖国(印度)的背叛。而如果效忠于印度,则违背了军人的职责。但是,支持印度独立的派系并没有让这些军人陷入无休止的纠结,事实上,大多数军官都被当局扣押了,迎接这些军官的将是印度国民大会的审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尔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从陆军档案中偷来了一份文件,交给了1954年底在德里受审讯的印度国民军军官的辩护律师们,考尔的此举显然是明智的,因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本人就曾经充当印度国民军的辩护律师之一。如果大家仔细阅读了上文,就可以知道尼赫鲁和考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审判以前,考尔就已经设法结识尼赫鲁。尼赫鲁于1954年最后一次从监狱中获释并前往西姆拉会见英国总督蒙巴顿伯爵的时候,考尔就找机会拜见了这位未来的总理。考尔的政治嗅觉相当灵敏,他成功讨好了尼赫鲁。从这以后,一直到考尔1962年闻名世界的一战,这期间考尔和尼赫鲁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他的事业也因尼赫鲁对他的信任而平步青云。

在总理尼赫鲁的支持下,考尔逐渐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掌握大权,印度军方逐渐产生“亲考派”和“反考派”两大派系。不难理解,借着考尔的关系,亲近考尔自然可以得到更快的晋升。然而,讨厌这个毫无军功的“关系户”的高级将领也不少。当然,面对如日中天的考尔,他们并没有任何办法对付他。由于考尔无法承受周边人怨毒的眼神,于是他进行了一场迫害萨姆·马内克肖少将的运动,充分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小人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④勿谓言之不预也

独立后的印度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实施了“不结盟”政策,凭借在美苏之间左右献谄,这个刚刚摆脱英国殖民的新国家得到了发育的契机。二战结束后,欧洲一片萧条,日本一蹶不振,而印度借着地理优势和国际地位迅速成长了起来。在第三世界的吹捧下,印度一度自诩世界第三。在印度国内局势日趋稳定的同时,膨胀的“三哥”逐渐把目光放到了中国的西藏。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其政府不仅要求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自47年开始,其对我国藏南的蚕食吞并愈演愈烈。西藏地区政府被驱逐,国人被打伤,1961年9月17日至19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到20日前,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47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再不揍你,你怕是要跳起来打我膝盖了。”

问:“印度军队战斗力如何?”

答:“比秃子一线战斗力弱,比二线强。”

问:“和美军相比呢?”

答:“没有可比性。”

结论:“打,国家刚刚刚刚经历三年大灾,外面还有美苏盯着,必须速战速决。”

中印双方显然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在两周不到结束。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⑤对方非但不投降,还胆敢还击

战事完结的如此之快主要还得感谢考尔同志,作为尼赫鲁总理的亲信,陆军中将,上任至今未曾一败的考尔接手了这场战争(印称这场战争为瓦弄之战)的最高指挥。没有考尔同志的英明指挥,中方说不定还没有这么容易打赢这场战役。当考尔同志坐上总指挥的位置后,这场战役就失去了悬念。考尔的能力,本文的前半部分已经详细的阐述了,这货勾心斗角是把好手,至于打仗嘛?谁也无法猜测这货的能力,毕竟从来没有指挥过任何战役,相信中国的情报人员也没有获得此人的任何指挥战争的情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证明,考尔的指挥水平不负众望,起码比猪强上几线,但其比猪更蠢的地方在于,猪还听人驱使,而考尔同志完全是一幅霸道总裁的样子,“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其实仔细想想,考尔的行为都是人之常情,毕竟他身上“关系户”的标签迫切需要这场战争洗清。由于考尔的轻敌冒进、刚愎自用外加上杀伤力比不上野猪群的印度军队,不到两周,中方的先头部队就突进到了德里(印度首都)。

有段趣闻如下:中印之战期间,中方副班长庞国兴及其三人战斗小组为追歼一股溃逃印军与连队失去了联系,深入印军纵深地区15公里,在仅有三人且无弹药供给的情况下,庞与印方作战5次,攻占2个炮兵阵地,击毙7个印军士兵,缴获7门火炮和2台汽车,三个人全程追着敌方几百人打。后来,庞国兴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庞当时与印军周旋时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庞回答:对方非但不向我方投降,还胆敢还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言归正传,以上关于对印方战力的评价只是我的个人玩笑,没有实战经验的考尔斗不过身经百战的张国华(中方将领,中将军衔)我们都可以理解,此外中方克服恶劣天气,高速高效的战斗素养也给世界上了一课。在达到军事震慑的目的后,中方开始撤兵。关于中国的这次撤兵,大致有两个原因(个人猜测):

1. 当时中国的国际关系日趋紧张,美苏正对中国虎视眈眈。

2. 中国的前沿部队已经摸到了德里(印度首都),把对方首都端了影响不太好,也没有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1962年12月1日至1963年3月1日,中方军队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北地区。这场对印自卫反击战到此结束,作为世界首场自卫反击战险些攻克对方首都的战役,此战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换来了长时间的边境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看似轻松的战争,带走了722条华夏儿郎的生命,因为这场本不应该发生的战争,他们都留在异地他乡。那年,这个国家(印度)借着美苏牵制,疯狂蚕食我方疆土,今天他们依旧我行我素,正如他们(印度)一直在做的,一面厚颜无耻的侵犯他国边疆,一面向世界哭诉自己被侵略;一面和中国称兄道弟,一面背后使绊子,妥妥的“绿茶”。直到今天,争议面积最大的东段(藏南疆域),约9万平方公里,仍在印度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