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很多写作的小伙伴,都为文思枯竭发愁。
写不出来,不是写作的料,没灵感,没天赋……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放弃。
这样的小伙伴,充其量能成为一个文字爱好者,却成为不了专业撰稿人。换个说法,你打打野球还可以,但是要靠打球吃饭,要成为CBA球员,就不要想了。
哪个CBA的球员临到打比赛的时候会说:"教练,我今天状态不好,我不想打了?"
真正的球员会在赛场上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投篮状态不好,那就好好导球,好好防守,手感热了,那就果断出手。
这是一个专业球员的日常修养,并且一场比赛的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训练。
这样的训练不会磨灭你的灵性,这种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让你在球场上展示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状态不好的时候也能不断调整,打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打球如此,写作亦是如此,平时的阅读、写作练习,都是为了有朝一日在你进入到撰稿的时候,展示出你的专业素养:拿到选题,就能面不改色心不跳、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展开训练。
每篇撰稿的需求都不一样,但是基本的操作步骤是一样的。
就好比我们每次打比赛的对手都不一样,但是我们的打法、战术都已经训练出来了:无非就是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如上一场比赛中,你发现自己输在对抗上,那么下一场比赛,你第一时间就要加强力量训练。
比如你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文思枯竭,无非就是自己的输出大于输入,你的水池子流光了,这时应该第一时间去增加输入,把自己的小水池注满,输入到成为一个大水库,这样就不用担心短时间文思枯竭的问题了。
很多人会问,这样的写作,还快乐吗?
我想回答,当你真正能打CBA,你再回到野球场打球,那种完虐全场的感觉,再快乐不过了。
那个时候,你能撒开欢地做自己;那个时候,你会分外地怀念自己中规中矩练习的那个阶段。
CBA球员的训练,其实也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力量的训练、跑动的训练、投篮的训练、战术的训练等等,都是把简单的动作重复一千次一万次,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同理,专业撰稿人的训练,无非也就是把找选题、挖素材、提炼观点、明确主线、打磨金句,让头更凤、肚更猪、尾更豹。
别人从10个选题中提炼出一个自己的选题,你从100个中提炼一个选题;别人看3万字的素材,你看30万字的素材;别人文章里有3个金句,你的文章里有30个金句。
今天在年会员群里上课,就非常感慨。一年一半的时间过去,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非常鲜明地拉开了。
有的人写稿,按照书院的标准,从写不出C类到现在已经能写出A类甚至A+类的稿子;有的人之前能写C类稿子,现在依旧是C类。
明明基础更好的人,反而进步更慢,为啥?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因为很多人陷于感性的烦恼,陷于对自我的怀疑中,却缺乏那种"干就完了"的二愣子精神,最终裹足不前,作茧自缚。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无非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当中慢慢地拉开。
有的人说一做十,有的人说十做一;有的人自得其乐,有的人不堪其苦。
当初谁不是信誓旦旦一定要跟进的呢?到了一半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做鸵鸟。
如果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都不敢突破一下,把它扎透,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就更难突破了。
这是很多人的现状:宁愿承受困在围城中的痛苦,却不愿承受突破围城的痛苦。既然都是痛苦,为什么不把时间精力放在有希望的事情上呢?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虚无缥缈的梦想,《西游记》主题曲里有句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再远再难的取经之路,也是要靠自己的脚步一步步丈量出来,信仰坚定了,脚下走踏实了,自然会取得真经。
(作者:李砍柴,砍柴书院创始人。编辑整理:野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