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这一届高考是非常艰难的一年,从恢复高考以来历史罕见。看到这些考生的遭遇说实话,心里难过。

今年的高考延期一个月,其实对很多考生来说是非常难熬的一个月,看到安徽歙县考生高考当天,大水淹没道路的场面,高考无奈延期,但磨难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让我们再次看到这这群00后的孩子们,面对困难他们一样会勇敢面对,我们习惯用我们成熟人的视角看待下一代,觉得一代不如一代,但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昨天写了一篇文章《教育的竞赛,寒门难再出贵子!二本学生:站在人生的节点上》一下子引起广泛热议。其实这些是基于这些年观察的有感而发。但家长也不必过于焦虑,今年大家都有学上。高考结束后很多考生表示有些科目比较难,难大家都难,我们需要知道一个问题,其实在家在线上学习的那些时间,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律的,自律这个东西真的很难,自律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能力。所以,大家都准备不够充分,不必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面看起来是分数录取,其实是学习能力的位次,这个一时半会很难改变,你考得不好,别人也考得不好,所以本质上还是位次的积累。

昨天的文章谈到了文凭通胀,想表达的是大学文凭是一个门槛而已,放平心态,靠自己努力。不管怎么说,高考结束后才是人生的开始,一个好消息就是今年的招生人数历史新高,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报名人数1071万人,和2008年相当,2019年招生915万人,今年2020年我估计会超过1000万人,也就是说,考不上大学也变得很难。

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文凭通胀背景下,文凭已经是必备的技能了。

如今,社会评价已经多元化,大学并不是完全的决定性意义。成功还是取决于你否足够努力,是否是行业的佼佼者。

譬如今年,上海引进人才,李佳琦被当当做人才引进,这就说明,一方面是社会评价多元,另一方面,你的努力更重要。但我们也需要面对和承认现实。清华北大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呢?高考结束了,父母面对现实,大家不要太焦虑,更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这是很重要的。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志愿填报和人生第一阶段的选择。

人生选择与志愿填报

一、志愿填报到底听谁的?

牵涉到志愿填报,我相信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会出现一些矛盾,但我想有几点家长和学生必须要明确:

首先,家长一定要做足功课,跟孩子一起把目标学校或备选学校的专业和城市了解清楚,家长自己先做足功课。但是家长也只是给孩子引导和建议。让孩子自己思考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我想家长的人生经验比孩子要多一些,可以把你的人生经验介绍给孩子。但如果家长的看法与孩子之间出现激烈矛盾的时候,家长务必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心理学上有一个归因理论,等孩子上了大学或者进入社会以后,如果父母的强烈的意志加在孩子身上,孩子遇到不顺,毕业工作不好找,经常会归因,不检讨自己不努力,会怪罪父母。“都怪你当初非得让我念什么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是在激烈冲突的情况下,你尊重孩子的选择,他自己做错了,到时候他会自己去调整,不会怪罪到父母头上。不然,那就是一辈子的仇恨,不要觉得无所谓,很多家庭矛盾就是这样形成。对于有想法和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及家长,父母只是引导,把自己该做的功课做好。

二、孩子的兴趣爱好靠不靠谱?

第一条,我强调的意思是父母做足功课的基础上,跟孩子一起分析填报学校专业,尤其注意的一点。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毕竟才18岁的孩子,人生经验和兴趣爱好并不稳定,很多时候填报志愿,学生觉得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填报志愿,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觉得很不靠谱的东西,家庭条件一般,就业很难的专业。父母就需要跟孩子分析讨论了。当然前提还是按照第一条标准。如果激烈冲突,尊重孩子。

我们尊重兴趣,但不要过度强调兴趣,需要谨慎,18岁的孩子对兴趣还没那么稳定,很多时候这个兴趣并不靠谱,人生才刚刚开始,孩子的决策可能是错误的。

三、看似高大上的专业需谨慎

前几年,银行和金融相关专业是热门专业,很多时候孩子觉得金融专业是电视剧里面华丽的样子。但实际呢?需要去基层做柜员,有的需要你去完成各种任务量。前几年金融行业还不错,但每个行业都有周期的,需要综合考量。比如公共管理专业。

选择专业和大学,大学老师和班主任的可以听,但是要注意,你听的是道理,而不是具体的方案,那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别人。你要的是把疑问了解后,家庭做出自己的决定。

当然,有些农家孩子的父母对这方面没有能力帮忙,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告诉孩子一定要做好功课。上网把一些疑问查清楚,把学校、专业、地域了解清楚,如果父母提供不了帮助参考。我个人观点是非985、211的报考的普通大学,尽量选择地域,学校不是首选。

从认知到选择:专业、学校、地域

一、专业

首先,明白一点,专业与行业之间不是一定的对等关系。我相信很多毕业的大学生都深有体会,对于大多数人,学什么不干什么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没必要过度纠结专业。

大学培养的是能力而不是具体的技能,所以大学学的是一种思维和能力见识。在这一点上,准大学生和在读大学生希望明白这一点,进了大学才是你人生的开始,尤其是当今文凭通胀的时代,基本都是大学生的时代,需要的是你的综合能力。

第二,任何行业都有起有落,比如财经专业,以前是很吃香,分数很高,如今随着行业的成熟,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也随着降低。专业并不是决定性的,能决定成败,能否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才是根本。行业的后期性和后期的努力更关键。

第三,总体上来说,理工科专业,就业更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跟社会的行业体系有巨大关系。文科类的就业难也是事实,但还是靠自己,让自己多点技能才是根本。现在的高考考察,综合素养能力要求比较高。有一句话说得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学习的时候文科相对容易,但是就业的时候就比较难。最近几年研究生暴增,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多数是文科专业考研,这是现实需求的问题。

关于专业有几个建议

1.想不清楚的情况下建议--理科学数学,文科学英语

数学是学科之母,理科很多是数学基础上分解出来,数学的基础性非常重要,未来的转换余地非常大。就算金融,数学的更喜欢招。比如计算机,把数学作为中转站,只是调整到其他方面比较便利。英语只是工具学科,不是基础学科。其他技能可以在工作中迅速习得,英语有放大器的效果,英语的放大器作用,你需要辅修一个专业,才能达到放大的效果。就是英语专业的你需要学好其他专业。

2.明确以就业为导向

要看大趋势,比如计算机类的。现在都是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跟软件的融合,管理类专业尽量不要选,管理靠的是从底层摸爬滚打,需要历练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学明白,是在实践中和人性的摸索中历练出来的实践能力。比如想当公务员,公共管理专业要远离,很多公务员的招聘是有专业限制的,需要的是你的一个专业背景。比如教育、水利、财政,需要的是你的专业背景,并不是公共管理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了这些,专业与实际的脱节比比皆是。需要家长和学生做好功课,认识这些行业的人,问问现在的需求。现在很多公务体制内的招聘的专业对口。

包括金融行业,很多需要的都是统计理工科人才。你想去银行,恰恰不是金融,而是统计的技术人才。

二、学校

与专业相比,更重要的事情是你毕业的学校。这些年的招聘和好单位的选择大学生,尤其看重第一学历,看出身,当然从政策上来说是不规范。但现实如此,虽然强调不搞就业歧视,但实际上你看看周围招聘的要求私底下都有。教育系统好的地区要求211高校。组织部门选调生只限定985个个别211。包括推免生,好的学校研究生也越来越强调本科毕业学校。很多自己学校的研究生都足够了,基本不会外校招考。

关于这一点,我前几天的文章提到,这是一个文凭通胀的时代,1999年十大扩招的开始,大学扩招让文凭迅速贬值,当年的本科,好比现在的985。当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候,就会拿你的出身作为筛选。

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对于可以上985的,地区稍微偏远一些,你可以选择。但也需要结合家庭经济来考量。我只是提供一个建议。有可能农家孩子会选择好的城市。毕竟见识对农家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就是看你到底想要什么?但第一出身是一辈子的。实在不行可以通过考研换到好城市。

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分数可以,先保证学校,学校是第一位的。尤其是985、和好的211高校。

在大学严重分层的今天,第一学历出身的意义越来越大,第一出身一辈子无法改变。

学校的核心指标就是985、211、双一流。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结合地域考虑,在211和985双一流学校之间取舍的问题,这个家长参考自己的家庭背景。地域的考量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一本、二本的概念其实是录取流程的分类而已,并不是学校质量的指标。家长要明白这一点,学校看的标准就是211、985、双一流。(关于985、211、双一流高校,网上可以很方便的查到,家长做好功课,在这里不再赘述)

为什么好的学校大于专业,好的学校转专业比较容易,不好的学校转专业比较难,这一点上,是因为,学霸毕竟是学霸,换个专业其他科目也能学好。不好的高校,你水平摆在那里,转专业不一定学好,大学的层次代表了你的学习能力。

三、地域

在哪里上学,在一定程度上对一般的高校学生来说,是比专业和学校更重要的事情。地域很重要,地域很重要,地域很重要。

地域发展的巨大差异,带来的是资源和见识的区别,不同地区的发展机会完全不一样,不同地区同一层次的学校,质量也有差别。所以,我想对于大多数非重点本科的学子来讲,我个人更倾向于选择地域。尤其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如果分数不是很理想,达不到重点本科。我建议在参照专业的基础上,涉及到第一份工作和饭碗的基础上,以地域为首选。

好的城市,带给你的是见识,是更多的机会,是对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

关于强基计划如何选择

20201月,我们的教育一大改革就是强基计划,很多家长对这个也有所耳闻,我从3个方面来说一下:

1.定位--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案,不只是招生。也就是说,某个学科有天赋,而且是按照国家的目标进行培养。华为任正非突破5g技术,当时就提到了,华为的实验室数学家和一些科学家就几百人。近年我们的一些技术方面受制于人,也是因为基础学科的不足。

所以,强基计划的目的是给有特长学生的单独升学计划、培养途径,不能转专业,单独编班,单独培养,强调的是培养,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和基础科研能力,实现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以前,好的学生读热门专业去了,选择这些基础学科的坐得住冷板凳的少了,现在矛盾就出来了。当然,基本上就是本硕博连读了。这一下去就是十年。所以,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参加只能读浙大、南大、复旦,清华北大没希望,去读强基计划可以进招进清华北大,然后再转专业,这是不可能的了。

2.对象:适合什么人

第一个,强基计划适合的是学科尖子生,这是真正的拔尖人才,需要天分的。第二个,就是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就是喜欢挑战自我的,就算你有天分,如果你真的不喜欢,劝你还是别选,前面说了基本上就是10年以上,不然对你对国家都是一大损失。话说回来,长远来看,你不喜欢,其实清华北大和浙大、复旦、南大差别没那么大。所以,真的喜欢是第一位的。

以前我们很多高校的自主招生,占据很大比重,因为里面的一些利益关系。但强基计划的自主招生学校目前只有36所,基本都是双一流大学。从原来的2万人下降到了5000人。通过高考分数占据很大比重,所以门槛提高。

3.学校自主裁量权降低,更强调公平,选拔优秀人才

强基计划的要求是85%的高考分数+学校评价(笔试+面试)15%,公开录取,比较侧重于笔试。也就是说,学校的自主权压缩,加分没有。高考分数占据85%。

写在最后

在如今大学文凭标签价值迅速降低的当代,一方面学历歧视会逐渐显现,在就业和报考上会有门槛,虽然这是不允许的,但现实来说,这是事实。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越来越看重第一学历,包括清华北大毕业的应届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组织部门的选调生只限定985和个别211。

第二,随着文凭通胀,文凭也会出现分层。就是985、211与非985、211高校。水涨船高。

第三,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学文凭通胀时代,首先要摆平心态,从现在开始就要知道,大学已经是踏入社会,进入一定行业的敲门砖和门槛而已,不要再把大学生的自己当做天子骄子。大学才是你人生的起点,当周围都是大学生的时候,我想这点道理很简单,价值迅速贬值。所以,靠的是你的努力和拼搏了。

当然,你的选择一定是做好一定功课基础上的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未来当做儿戏。我提供的仅仅是一些道理和思考,做出选择是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要把自己的人生交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