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不进反退?为何就是取代不了“中国制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干城,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林民旺做客《环球交叉点》时表示:

林民旺:莫迪的”印度制造”实际上从他执政到现在,喊的口号很响,但是实际上印度整个制造业的占比在他执政期间,降了1%点多,也就是说实际上是退步的,反对党说你啥也没干,反而是退步了。莫迪不是不想推动印度制造,他是很想推动的。但是印度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它的优势就是人口,年轻,英语,大部分人会说英语,但是它的劣势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它的劳工法,它的政治体系,它的腐败,它的整个营商环境,它比中国要落后三十多名,所以不是说印度政府不想改,像辛格的时候也是很努力,都想通过这些法案,莫迪征收GST(货物劳务税)等等也都通过了,通过了之后,实际上他的这个GST不是原来设想的,又是给拼拼凑凑加了很多条款,最后跟没改革之前没有太大的进步,所以这就是印度的状况,就是一直在进步一点,但是它这个进步远远低于大家的期望。

赵干城:目前为止来看,印度是非常希望能够把制造业带动起来,能够解决它的大部分就业问题,因为就业问题是任何一个印度政府直面的最大的挑战。但是制造业并不仅仅是需要劳动力,它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决策机制的灵活等等,需要全面的市场开放,比如说降低关税,印度迄今为止是主要经济体中平均关税最高的国家,它也无法降下来,它降下来的话,它国内就会群起反对,要保护自己的就业,所以这是结构性的矛盾,林老师刚才讲得非常清楚,就是这个结构性的矛盾阻止了莫迪的”印度制造2025”的进一步的兑现,它很难变成现实。那么是不是印度在制造业上就没有可取之处呢?我觉得这倒也不是,毕竟来讲,世界市场非常广大,如果全球经济发展得好,印度又是一个充分融入世界经济体的国家,我觉得它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是很可惜,它在融入国际经济体的过程中,在开放的过程中,它碰到了巨大的国内政治障碍,所以就算是全球经济发展非常良好,它的制造业发展也不会太快。